您好! 欢迎光临第一时讯!
文化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
寒衣节:一个被世人遗忘,却又温暖的节日
  • 第一时讯
  • 2018/11/8
分享到:

凛冬已至,天冷添衣


农历十月初一,是为寒衣节。相传每到这一天,大江南北的人们会在坟边路头燃起一堆火,将纸做的寒衣烧给先人。人们穿着冬衣,围着火堆或蹲或站,脸庞映得通红,不忘了叮嘱先人,天寒啦,记得加衣。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


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


民年称为鬼头日,


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


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


人们认为今日之后天气渐渐寒冷,


怕在冥间的亲人缺衣少穿,


因此,祭祀时除了一般供物外,


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寒衣”。


祭祀时,人们把“寒衣”焚化给亡人,


叫作"送寒衣"。


寒衣节与清明节、上巳节、中元节,


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



相传寒衣节起源于周代,


《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


授衣,则是添置御寒的衣裳,


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古时候的今天,


帝王们会穿上冬衣,


昭告世人冬天的降临,


女人们会给家人穿上温暖的衣服,


人们用秋收之物拜祭诸神与祖先,


报告这一年的丰收与希望,


祈愿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日子依然温暖如昔。



寒衣节,


为祖先焚烧冥衣“送寒衣”,


或是烧化夹裹着棉花的五色纸,


意为祖先们可拿去做棉衣、棉被。


据说焚烧时要认真仔细,


须烧得干干净净,


先人们才能穿到保暖的衣物。


慎重,是因为关心,


无论天有多冷,


只要被爱着,心就不会降温。



中国人从来都不是


一个擅长表达爱意的民族


但我们对亲人的思念


与关怀却从不会怠慢


即使天人两隔,每逢佳节,


我们也要先敬奉祖先,


不仅是祈求他们的护佑,


更是希望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


也能舒舒服服地生活。


对于我们来说,


爱,从来都是实实在在的。



以生的方式对待死,


不知道是否还有如我们一般的民族。


在我们的传统里,


死人除了有几分鬼魅,


与活人区别甚小,


不仅喜爱鸡鸭鱼肉、瓜果鲜蔬,


祭奠时还要满一杯清酒,


让已逝的人可以痛饮。


在吃的方面,


死人和活人太无区别,


以之推及穿,


鞋袜衣帽更是件件不能少。


在我们的文化里,


一只肥鸡的香味就能让亡者畅怀,


为逝去的亲人添购新衣,


衣饰丰美、抵御严寒,


才是孝子贤孙。



我们以生的方式对待死,


是为了将亡者留在生的世界里,


我们相信有一个地方,


安放着灵魂,在那里,


先离开的人有着和生者一样的生活,


对于他们,我们还可以帮得上些许忙,


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


让先去的人停留在活人的世界,


让活人能介入亡灵的生活,


用冬衣弥补生死的距离,


这是最原始的温情,最淳朴的祈愿。



秋去冬来,那些逝去的亲人,


他们那里是不是也到寒冬了?


我们无法确认,但却能够猜想,


于是牵绊的人便于这一天燃起烟火,


为心中的记挂者送去冬日的衣裳。


这一天,烧些纸钱、寒衣,摆些烟酒,


心里才能踏实。


寒衣节,亡者的节日,


但也是活人的节日,


它们寄托着我们的相思,


也承载着人性最初的柔情。



今天是寒衣节,


天气变冷了,


请记得给心爱的人添衣保温,


为逝去的先人送衣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