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让我不寒而栗的新闻事件。
如火如荼的七月,对于江西的农村百姓,是个难熬的月份,不是酷暑收割的辛苦,而是因为地方政府的一道公文,公文是关于丧葬改革,大意归纳是:“2018年9月1日零点起,不管身份,不管地区,丧葬100%火葬,并且在8月31日前村民主动上缴家中棺木,主动有奖,逾期要罚”。
于是乎七月的江西上演着一出荒唐的画面:外省官员都在抢江西高考的人才,江西本地的官员却在抢江西百姓手里的棺材。
我们都知道国家的层面的丧葬改革文件是只是提倡丧葬规范化,生态化,有说推行火葬,但是没有强制火葬,推行和试点的目的就是为了顺应民意而不是强奸民意。
近期有二十一位学者联名投书,呼吁保护乡村传统丧葬礼俗。本来传统的丧葬礼俗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乡民风俗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的强制废除不但剥夺了村民以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悼念逝去亲人的权利,也必将构成对于中国大陆仅存的儒家人生礼仪的致命打击。
学者们认为乡村葬礼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和重要的存在意义。
第一,目前遗存的乡村葬礼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中华文明以礼乐着称于世,主要传统礼仪有吉、凶、宾、军、嘉五礼,其中的凶礼就是指丧礼而言。五礼之中,尤其以丧礼的传承最具连续性,从周代至近代大体未变,堪称迄今世界上最为源远流长的丧葬仪式。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不仅仅是由于四书五经和先王典训诰谟,更由于民间生活礼仪涵养教化,培养了中华民族的礼乐文明和君子风范。
第二,传统丧葬礼仪所以能够传承日久,是因为它包含着慎终追远的人文道德价值。生死是人生大事,父母为骨肉至亲,为了安顿好父母的后事,我们的祖先制定了完备的丧葬礼仪,作为子女礼敬父母最后的礼节和义务。就其内涵而言,传统丧礼是为了表达思亲孝亲之情的需要,是“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其中的仪式都指向“事死如事生”的生命体验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长远考虑。古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亲之情是人性中的珍贵内容,也是培养更为高尚情操的基础。传统祭丧礼,正是为了护持和涵养这一道德的根本,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才会枝荣,根本动摇,再大的树木也会枯萎死去。因此,传统葬礼不是迷信,不是“四旧”,而是文化,是礼俗,是人们表达孝亲之情的有益仪式,是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要充分认识包括葬礼在内的传统礼俗对于乡村社会的重要意义。传统乡村之所以能长期维系和平稳定,首先要归功于各种生活礼仪的作用,它们唤起了平民百姓的自尊感和上进心,使大家以礼相待,彼此尊重,进而化民成俗,安定一方,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礼治秩序和乡村自治,是世界范围内基层社会管理的宝贵经验。
第四,要慎重对待和保护传统丧葬礼仪中那些有意义的具体仪式。由于长时间的批判与破坏,这些仪式在今人眼中已经变得十分陌生,甚至显得有些怪异,对于其意义更是无从知晓。其实,传统丧礼中的许多仪式都包含致敬达哀和教化后人的苦心。比如传统丧礼规定三日敛,《礼记·问丧》的解释是“孝子亲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若将复生然,安可得夺而敛之也?故曰: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大意是说,父母去世,儿女悲痛欲绝,哪能马上就放到棺材里埋掉呢?孝子心里盼着父母能够再活过来,三天之后没有复活,知道人死不能复生,也就可以入棺了。
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合理确定殡葬改良的基本原则。《礼记·王制篇》说:“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古人又说“化俗不易,贵在因民”,强调只有尊重地方礼俗和顺应民众意愿,才可能实现良治,这是中国数千年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经验。近代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城乡两种不同丧葬礼仪,从礼重逝者、致敬尽哀和教化人心多方面看,乡村丧葬礼俗在不少方面要优于城市丧仪,更有文化内涵。目前农村流丧葬活动确实有过度铺张现象,甚至有人借机敛财。但总起来看,主流是健康的,有益于慎终追远、寄托哀思和传承文明,应该予以肯定。目前,个别地方政府官员以“破四旧”的心态,必欲除之而后快,其实体现了对于传统文化的蒙昧隔膜而已。古代礼法规定,地方官员有责任惩戒那些不慎重对待父母葬礼者,这与今天的上述做法形成明显反差。传统的丧葬礼仪不是不能改良,这种改良一直在进行,历史上从“三年丧”、“三月丧”改为近代的三天丧期,仪式已经十分简约,难以大减。因此,丧礼改良不能以追求简化为目标,礼仪并非越简单越好,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
目前乡村丧葬礼俗改良的重点,应该是在尊重民众选择的基础上,规范丧礼议程,防止过度铺张,重点在于恢复民间长期以来被毁伤的文化元气。譬如某些乡村在丧葬仪式上跳脱衣舞等,正是长期以来乡村的优良传统文化被人为破坏,所导致的正气虚衰和邪气盛行的结果。同时,丧葬改良固然要强调节约,但也不能强调过头,孔子早就指出,过于草率的丧葬既不能体现人道尊严,更不能发挥教化功效。
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永恒记忆,经过百余年破坏之后,今日之中国,与礼乐文明四字相称的礼仪活动已经近于绝迹。而在穷乡僻壤中保留下来的传统丧葬礼仪,堪称礼乐文明遥远的绝响,值得每个炎黄子孙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