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娟是郑州60路公交车的一名女车长,20岁参加工作以来,她经历了从人工售票到无人售票到IC卡问世,再到如今的微信扫码乘车,20多年来,她见证了郑州公交支付的变迁史。
1993年1月份,曹瑞娟正式参加工作,成为公交公司的一名售票员。那时候的郑州公交还在实行人工售票制度,根据路程的远近进行分段计价,分别有1毛、2毛、5毛的票价。在公交发车前,售票员要先到票务室领票,统计好不同票价的票各领了多少张,随后就可以跟随车长发车了。
1993年的时候,一辆公交车除了司机还另外配有两名售票员,她们分别站在前后两个门卖票,同时还要进行划票,乘客在第几站下车就在第几站的地方划上记号。
当然这张小小的票据可是不能丢的,下车时售票员还要进行验票,丢了票的乘客需要进行补票才可以下车。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售票员要到票务室交票,清点这一天的票据和金钱。那个时候的票包、票盒、票板、票夹如今也变成了老物件,珍藏在老一代售票员的记忆里。
从领票、卖票、划票、验票、补票,再到交票,所有流程缺一不可。在曹瑞娟刚刚开始售票工作时,遇到乘客多的时候就有点晕,给乘客多找少找钱的情况时有发生,慢慢熟练之后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在做了售票工作不到1年后,曹瑞娟便到公交培训中心学习驾驶技能。那个时候女车长并不多,但小时候的她经常坐着10路公交车到姥姥家玩,看到开公交车的司机觉得很酷,想着要是长大了也能开公交车该多好,正是这份儿时的梦想促使她成为了一名公交女司机。
1995年曹瑞娟开始单独驾驶公交车,也正是这一年,郑州公交进行了票制改革,将票价的分段计价改为全程一票制,票价改革后,便开始推行无人售票。但那个时候随车还有售票员的存在,不过不再像以前那样卖票,而是站在投币处监督乘客是否自觉投币,所以也叫作监票员。直到2001年6月份,“售票员”工种正式退出郑州公交工种序列的历史舞台。
曹瑞娟驾驶的60路公交车,如今成了郑州公交发展史的文化车厢,在通往二楼的楼梯处,贴满了郑州公交发展的老照片,从老式电车到推行无人售票再到IC卡的推出,一整部岁月变迁史,伴随着泛黄的旧照片,从过去拉回到现在。
曹瑞娟还最早提出了在公交车上设置爱心哺乳座位的想法,特意选用比较卡通的布,做成了一个可以拉起的隐蔽哺乳间,这一举措深受乘客的欢迎,大家纷纷称赞郑州公交的人性化。目前郑州公交的1路、37路、4路、60路分别有一辆车设置了爱心哺乳座位。
2001年的8月1日,郑州公交IC卡正式上线,2013年12月28日,绿城通投入使用。自此,郑州公交开始了IC卡、绿城通、投币并存的方式。2018年的2月8日,郑州上线微信乘车码,拿手机便可成功支付车费。
从中原西路赵坡新村站到郑州东站,前后总计37个站点,每到一个站点,曹瑞娟都会用人工语音的方式播报站点,提醒乘客站稳扶好。有乘客上车时,曹瑞娟还会主动提醒乘客:现在使用微信支付,每天首次只要1分钱的优惠活动。“以前总遇到乘客没有零钱或者忘记带卡,我都会帮他们免费刷卡,可如今有了微信乘车支付,既方便又快速,也不用担心没有零钱投币了。”曹瑞娟这样说道,同时她也希望有更多的市民了解到这样新的支付方式。
刚用1分钱支付完车费的宋耀江,上车后便找位置坐了下来。今年已经25岁的他在郑州工作,春节返回郑州之后,便得知公交可以用微信支付的消息,于是从2月25日绑定之后基本每天都在使用,尤其是3月1日之后,每天首次乘车只需1分钱更是让人开心,之前他一直在使用IC卡,老式的IC卡有固定的充值点,并且容易消磁,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如今的手机支付方便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