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现在的天气,人们会不约而同地喊出“热”啊!
天地俨然成了一个大火炉,而造化则成了烧炉者,芸芸众生只能呆在炉中饱受煎熬。
日子虽苦,但我们还有诗和远方。
一千多年前,寓居在夔州的杜甫,不堪暑热的折磨,于是一口气写了三首《热》,狠狠地吐槽了那个“大火飘光,炎气酷烈”的盛夏。
杜甫《热三首·其二》
瘴云终不灭,沪水复西来。
闭户人高卧,归林鸟却回。
峡中都是火,江上只空雷。
想见阴宫雪,风门飒沓开。
简析
有时觉得杜甫蛮可爱的,骨子里的那股耿直劲儿,在诗歌中也丝毫不加约束。平常说“热”也就算了,写起诗来,你至少要加点修饰词啊,诸如“苦热”、“大热”、“旱热”此类,他倒好,直接一个“热”,多接地气!
“瘴云终不灭,沪水复西来”二句,写的是“地气”之热。“瘴云”是什么东西,广东、广西、海南的朋友应该不会陌生,没错,它就是“瘴气”。古人认为“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多半与瘴气有关,而北方人更是“谈瘴色变”,并将其作为邪恶、疾病、落后野蛮的代名词。特别到了夏季,瘴气如阴云,终日笼罩,很容易致人生病。那么“沪(hù)水”又是什么呢?《水经注》有这样的记载:“泸峰最高秀,水之左右,马步之径才通,而时有瘴气,三四月经之必死。”重点还是瘴气,夏天沾上会有生命危险。
总之,人和物都要避开“瘴云”、“沪水”才是。所以有了下一联“闭户人高卧,归林鸟却回”。“高卧”即安卧,《晋书·隐逸传·陶潜》:“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后人们以“高卧”为悠闲自在、隐居不仕之典。
如果说,上面写的是“地气”之热,下面“峡中都是火,江上只空雷”则开始写“天气”之热。夔州境内有着名的三峡,其雄伟壮观之景象“前人之述备矣”,我们暂且不提,杜甫自己也写过很多诗,如“浪花高飞暑路雪,滩石怒转晴天雷”,虽是四五月,却给人以凉爽的感觉。但在这首诗中,情况完全不同了。峡中的水,热气腾腾,简直是熊熊燃烧的大火啊;而江上更恼人,只打雷不下雨,等得人心烦意乱。
“唉——”
我们的大诗人长叹一口气,既然现实这么残酷,“我”就玩玩浪漫吧。
“想见阴宫雪,风门飒沓开。”他开始幻想,自己走进了一个冰雪宫殿前,很神奇的是,一道道宫门都自动为他打开了……
现实是,他只能躺在大火炉里,心情非常不爽,于是才会替天下所有苦热之人诗意地吐吐槽。
最后补一点,韵脚“来”、“回”、“雷”、“开”,用普通话读并不押韵,但在古代它们同属一个韵部(十灰),所以押韵是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