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光临第一时讯!
教育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育 | 教育
减负:不是量变,是质变
  • 第一时讯
  • 2018/5/11
分享到:


朋友参加他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家长会,老师说他孩子的问题是“缺乏紧迫感”。我和朋友开玩笑说,刚学会自己擦屁股,要什么紧迫感!

不少家长心里都有一个逻辑:孩子上不了好幼儿园就上不了好小学,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初中,上不了好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甚至上不了大学),那孩子这辈子就完了!其实哪有那么严重呀!我们此处暂且不论“好”的标准是什么。我曾不只一次在MBA班上做问卷调查,想了解一下那些学员曾上过什么样的学校。我觉得用世俗标准来评价,这些学员也该算是“成功人士”了吧。在此,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公布调查结果:这些人后来所取得的成就,与当年上过的是不是所谓好的或名牌的小学和初中没有任何相关性,与高中的相关性也不显着。我有一次带学生外出,闲暇时问他们以前都上什么小学。只有一个学生以前的小学是人们心目中的名牌学校,其余的都是不起眼的普通学校,其中有三所学校已经被撤并。


正因为家长心中的那个逻辑,使得孩子在面临每一次考试时,家长心中的焦虑都会增加。这种焦虑是使孩子背负过重课业负担的重要原因。相当多的家长坚信,只靠学校的学习是不够的,孩子必须在课外报班。一些培训机构当然要抓住机会推波助澜,对家长的这种心态作进一步的渲染和强化。至于“课内不讲课外讲”现象,我没有做过调查,无权发表意见,但我觉得即便有,也不可能是普遍现象。试想一所学校的老师要都“课内不讲课外讲”,那学生能答应么?家长能干么?如果家长纷纷投诉,校长能坐得住么?我不太相信学校的内部管理会烂到这样的程度。当然,老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不会教或教不好的情况肯定是有的,但这和老师主观上“课内不讲课外讲”不是一回事。凭多年对家长的了解,我知道,不论学校老师讲的多么好,多么到位,多么全面,多么细致,多么深入,家长也不会满足,还会觉得不够,还会觉得有些东西老师没讲到。家长给孩子报班上课,主要原因不是老师讲没讲,而是因为看到别的孩子报班了,就觉得自己不给孩子报班就不行,就要落后,就要输在起跑线上。事实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校外。


“课内不讲课外讲”,讲什么,有量和质的标准么?老师讲了哪些才算是都讲了?老师在有限的课时内能讲多少?我觉得,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内容,老师不可能不讲,不可能有遗漏,但老师讲完了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的内容,学生就能满足家长就能放心么?由于学校课时有限,老师在课堂上只能选择最基本、最典型的题目进行讲解。一道题目往往会有多种解法(在一些教学参考书里常有“一题多解”的内容),老师教解题方法也只能教最常用、最规范、最普遍适用的方法,至于解题的一些偏招怪招绝招巧招,不可能全都讲到。老师要把旁门左道的奇招妙法都教给学生,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为中考和高考考查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不可能出那些必须用偏招怪招才能解答的考题。而在课外补习班的教师常用一些解题技巧来吸引学生,这就很容易给学生和家长造成错觉——有些东西学校老师没讲,只有在培训班上才能学到。就如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一样,“课内不讲课外讲”是一种对家长和社会的误导。


事实上,家长和学生的焦虑主要来自于考试背后的利害。考试本是一个常规性的教学环节,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情况。但高考不同。现今重出身重学历的用人制度,使得高考成为一场严峻的甚至残酷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不是一次简单的教育测量,而是社会分工的开始,它关乎未来社会财富的分配。因此,高考分数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和风险。这种利害和风险给考生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严重影响。为了得到好的考试结果,为了在严峻的竞争中取得成功,学生必须全力以赴投入备考,必须承受巨大的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与考试内容多少没有太大的关系,与考什么不考什么没有太大关系,甚至与考试难度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实际上,高考结果仅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并不一定对每个个体的终身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对人终身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进取。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提出多年,我们在现实中也可以看到许多通过自身持续不断的学习努力而取得成就的案例,许多人在观念上也承认高考不能决定人一生。但在现实中,重文凭重出身的观念依然盛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制度并未改变,这使得高考变得异常严峻和残酷。减轻学生过重的精神负担和课业负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当社会的人才观和选人用人制度发生改变时,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成长的环境也必然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