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光临第一时讯!
健康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健康 | 健康
熬夜能否导致老年痴呆
  • 第一时讯
  • 2019/4/18
分享到:

  一、老年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都具有年龄相关性,人越长寿越容易得


  痴呆是获得性、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通常表现为进行性加重,以记忆、语言、视空间功能、人格/情感以及认知(抽象、计算和判断)等至少三项精神活动持续受损为特征,影响患者的意识内容而非意识水平,导致日常生活及社会职业功能显着降低。


  而老年痴呆是指老年期(65岁以上)出现的痴呆,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痴呆类型,约占老年期痴呆的50%~70%。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在发达国家约为4%~8%,我国约为3%~7%,女性高于男性,以此推算,我国目前约有患者600~800万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会逐渐上升,8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可达20%以上,95岁~99岁年龄组的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超过40%。


  到目前为止,除确定年龄是阿尔茨海默病明确的高危因素之外,还有抑郁、糖尿病、吸烟、中年肥胖、中年高血压、低受教育程度、缺乏锻炼等7个危险因素[2]。此外,膳食因素、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高胆固醇、高同型半胱氨酸和血管病等因素也对该病的发生有所影响。


  至于老年痴呆的其它类型,在此就不做过多展开。大家需要了解的是,人进入老年后得老年痴呆并不是小概率事件,人越长寿就越有可能得老年痴呆。2018年全世界罹患痴呆的人数在5000万,预测到2050年患病人数将增长3倍,达到15200万。


  二、熬夜破坏人体生物节律,短期内人体可代偿,但长期下去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关于“熬夜”,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词汇定义是因事通宵或至深夜忍困不眠,医学上是指“睡眠剥夺”,这包含了不规律睡眠和睡眠时间不足两个方面。熬夜的实质是对人体生物节律的破坏,短时间违背生物节律,人体还能够代偿,但长时间下去必然会造成人体功能的紊乱,严重的还会导致各系统的疾病,不仅局限于神经精神系统,还可能累及消化、呼吸、代谢、免疫等多个系统。


  目前关于睡眠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睡眠量表和多导睡眠检查两种,前者适宜大样本的研究,属于问卷调查,主观性较强;后者是临床上确定睡眠状态的“金标准”,比较客观,但影响因素多。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使用多导睡眠持续观察正常人和失眠者N年,然后再看其痴呆发生率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所以我们只能看一看问卷调查研究了。


  2017年发表的一项大样本临床研究,纳入了43万例年龄在38岁至73岁之间的人群,平均跟踪长达 6 年半的时间,使用主观问卷确定睡眠类型(明确早睡型、适度早睡型、适度晚睡型、明确晚睡型),结果发现:明确晚睡型的死亡率高于明确早睡型10%,明确晚睡者患心理障碍、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一系列病症的风险都要高于早睡者。


  三、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失眠能够增加患痴呆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那么熬夜有没有可能导致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病呢?目前的研究还不能确定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失眠能够增加患痴呆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动物实验也显示,自然睡眠期间动物大脑神经细胞的间隙增加了60%,脑脊液与间质液的对流交换也显着增加,这提高了Aβ蛋白的清除率。而Aβ蛋白在大脑神经细胞间的大量沉积恰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之一。这也可能是失眠能够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机制之一。健康志愿者的研究发现与动物实验类似,健康成年人剥夺睡眠36小时,大脑内Aβ蛋白比正常睡眠者显着增加。


  人类从农业社会来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已极大程度地被电子科技所改变:电灯使白天得到了延续,电视、电子游戏、KTV丰富了人们的夜间生活,而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则使人类跨时区、跨地区工作成为现实……人们在夜间的活动越来越多,睡眠习惯必然会相应地发生改变,熬夜也就成了司空见惯的事,但是熬夜带来的潜在危害还是不容忽视。短期熬夜、睡眠不足的后果之一就是反应减慢;而长期熬夜的后果将更为严重,有可能增加今后患痴呆的风险。


  在此,笔者建议大家:每天保证至少6小时以上的睡眠,规律作息。但是身在职场,轮班、夜班也是身不由己,如果值夜班熬夜怎么办,建议结合实际工作时间,合理安排睡眠时间,比如上夜班前午睡,下夜班后保证补眠,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白天睡眠时尽量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比如黑暗、安静、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