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光临第一时讯!
文化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
诺贝尔文学奖丑闻:把评奖的权力关进笼子里
  • 第一时讯
  • 2018/5/5
分享到:

近来,负责评定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文学院面临危机,已经有多名院士辞职。根据最新消息,2018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危机源自瑞典文学院终身女院士、作家卡塔琳娜•弗罗斯滕松的丈夫让-克劳德•阿尔诺。在去年的Me too运动中,有18名女性声称遭到阿尔诺性侵或强奸,这些性侵发生在1996年到2017年间。


不仅如此,阿尔诺从1996年起先后七次泄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姓名。据报道,被泄露的诺奖得主包括美国歌手和音乐创作人鲍勃•迪伦以及白俄罗斯记者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诺贝尔文学奖丑闻让我们不得不审视我们看见的各种各样的奖项。


长期以来,各类评奖已经失去了权威性和公信力。对评奖,公众要么议论纷纷,要么视而不见。


已经不止一次了,有人告诉我们某某大赛的结果是内定的。传言不可尽信,不过很多比赛和评奖不公开,不公正,不公平,不严肃已经世人皆知。


其他的评比据说很专业,平民百姓不懂。我们且看看音乐吧。


中国歌坛早已没有什么作品了。歌词味同嚼蜡,充斥着因为所以,连合辙押韵都做不到了。曲子没有动人旋律,野腔无调。至于歌手就更惨了,高音拉不上来,低音压不下去,荒腔走板,假唱盛行。如此这般的歌坛,却盛产天王天后。


更可怕的是,艺霸横行天下。那位高晓松,竟然让绵羊音演唱者过关斩将。


美国总统小布什上任前夕,一位网友为他拟就了讲演词:“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着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在“贫富大讨论”的尾声,笑蜀告诉我们:“资本也是一种权力。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腐败,公权力如此,资本的权力也不例外,这已为一部世界近代史所印证。要避免公权力为恶,唯有民主一途,即唯有以权利制约权力;要避免资本的权力为恶,也唯有民主一途,即唯有以公民权制约资本强权。”


我引用这些话,并没有跑题。评奖,也是一种权力。


最近,评论家俗士认为:“影响力也是一种权力,而且是一种廉价而高效的权力。有些人通过哄炒某个人的影响力塑造一个偶像再利用其影响力操控百姓,如韩寒,任志强等。”


俗士讲的是网络影响力,评奖的影响力就更大了。


评奖属于社会评价体系。正常的社会评价体系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而且是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出现混乱的时候,正常的社会评价体系甚至有可能是一种有助于恢复的力量。


如果社会评价体系出了问题,公正和秩序就真的坍塌了。


在中国,人们设立奖项或者担任评委的时候并非没有高尚的动机。然而,在具体操作中高尚很快就变成了虚荣。更具灾难性的是,不少人经不起诱惑,轻而易举地把评委的权力变成了换钱的筹码。他们的节操,远不如小商小贩。


已经很长时间了,我想写一篇文章:《文学界最无耻言语:评奖委员会认为……》。


这一次,温和而且严谨的瑞典人也出了问题。曾几何时,一位与诺贝尔文学奖有关的人士斩钉截铁地说:评委是不可能被贿赂的。


诺贝尔文学院神秘而高傲,看起来远离尘世。这样的制度安排,本来是想让文学奖远离权力、金钱和公众的困扰。真的没有想到,诺贝尔文学奖也应了那一句俗话: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看来,评奖的权力也应该关进笼子里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