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光临第一时讯!
文化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
“非遗带头人计划” 让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联合起来
  • 第一时讯
  • 2019/3/29
分享到:


60岁的萧占行老人在桌前端坐着。他不说话,眼睛盯着手里的活儿,手不停地忙碌着。他在做面人,这项国家级的非遗艺术是他从清朝光绪年间的太爷爷那里传承过来的。几团彩面,捏成一个身披红袍的古代美女模样。


在这个14秒的快手视频里,萧老爷子手拿小刀,执着于红袍的每一个褶皱——流传于两千年前的民间故事“昭君出塞”在他的手里活了过来。这段视频在快手上的播放量高达222万次。


坚持普惠原则、在乡村有着高渗透率的快手是非遗的天然传播土壤。目前的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快手上涉及的非遗项目多达989项,比例达72%。在过去的一年里,快手上累计出现1164万条非遗视频内容,共250亿播放量和5亿点赞量。


正是观察到快手上活跃而丰富的非遗生态,以及现实中非遗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断代”危机和来自市场的巨大挑战,快手发起了“快手非遗带头人计划”,借助快手的科技力量和平台优势,赋能更多非遗传承者,甚至让更多普通用户加入到传承队伍中来,全方面开发与挖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


3月27日,快手在北京前门召开“快手非遗带头人计划”发布会。现场,快手发布首个非遗数据报告。快手企业社会责任总监张帆表示:“在文旅部非遗司的支持下,快手将首批在湖南湘西、贵州雷山、四川凉山试点选取非遗带头人,为其提供商业和管理教育,产业和品牌资源等,全方位支持其发展。” 永新华集团作为“快手非遗带头人计划”的战略合作方一并出席。


在快手上拥有15万粉丝的非遗带头人、贵州黎平侗族文化传承人“浪漫侗家七仙女”来到发布会,为大家表演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琵琶歌《丢久不见长相思》。


此外,国家级非遗“川北大皮影”传承人、四川阆中“王皮影”第七代传人王访分享了他对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经验和思考。王访称:“传播和传承是非遗发展的两个轮子。快手用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实际行动,让非遗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王访开通了自己的快手号(快手号:wangpiying666),希望能通过快手记录川北大皮影的发展,与全国朋友们分享川北大皮影的故事和文化。


每3秒就有1条非遗视频产生,快手与千年文化的化学反应


在短视频时代到来之前,中国千千万万的民间手工匠人,他们或许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但是他们和他们的技艺鲜有人知。而今,改变正悄然发生。像萧占行这样的非遗传承人是幸运的,因为他最终被记录,他和他的技艺也终将被世人铭记。


在快手上,从优美的无伴奏多声部侗族大歌,到手法精美、种类繁多的彝族刺绣;从工艺精湛、风格迥异的麦秸画,到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他留族服饰……许多散落乡间田野的珍贵非遗技艺正在被记录和分享。


在快手上,平均每3秒就有1条非遗视频产生并被传播。它忠实地记录着各种民间手工艺人的绝活、即将失传的各大村寨的社火祭祀仪式……记录本身就是价值,这些古老的非遗文化在快手上汇聚成当代的《清明上河图》,再也不会消失。


被主流视角贴上“冷门”标签的非遗事业,在几十秒的短视频里被消解成了鲜活的制作环节,以及零距离的非遗传承人。快手揭秘了看似遥远的非遗技艺,几英寸的屏幕那头,也许是这个世界上对非遗手艺最感兴趣的一群人。短视频的传播缩短了手艺人和潜在传承人之间的距离,也为这些埋头专注手艺的匠人打开了通往市场的大门。


来到发布会现场的“浪漫侗家七仙女”即为典型案例。七仙女来自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盖宝村,是侗族文化保存非常完整的村落。但因为信息渠道不畅、交通闭塞,侗族文化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宣传。


从2018年上半年开始,七仙女在快手上持续发布以侗家传统文化和村寨生活日常为主的短视频。唱侗歌、织侗布……一个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打开她们的快手,可以欣赏到来自黔东南侗寨原生态的非遗文化。


现在“七仙女”在快手上拥有15.4万粉丝,每天仅直播收?就达到?千五百元左右。村民们也认识到?快?的强大,很多村里?年回乡,开始尝试通过快手宣传?族特产。因为快手,村里热闹起来了,扶贫工作也打开?局?,?族刺绣公司开始筹备起来,旅游基地也在规划建设中。


青年民俗学学者、闽南师范大学教师郑伟斌在这些短视频里看到了非遗走向市场的诸多可能。他认为,非遗传承者自拍自导的短视频符合了传播的规律,更凝练了非遗技艺最精华最本真的要素。在生活节奏较快的当下,信息迅捷传播的需求导致信息分割和碎片化是很难避免的。借助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能够实现点对点的精准推送,以及广覆盖面的传播。同时,对于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的对接会有很大帮助。


这是古老的非遗文化与新兴传播方式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如果没有快手,侗族的文化之美与商业价值很难被外界如此深刻地认知。快手的流量赋能与由此开拓的可持续发展前景,给年轻的非遗用户坚持非遗传承的动力。


科技的迭代在加速生活的同时,也让很多东西加速消失。这其中就包括承载了文化传承、但却被时代抛在身后的传统技艺。对于重视文化认同的中国人来说,这些传承的消失确实会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变得不完美。


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非遗民俗虽然随着社会发展已经在不断消逝,但通过短视频用户在直播和记录这些非遗民俗,也从另一个维度留下了这些宝贵的存在,“换句话说也是在记录社会发展的进程”。


2018年10月26日,四川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传承人、非遗带头人阿牛阿呷,携个人作品“白云间”在北京饭店金色大厅中国国际时装周惊艳亮相。这是阿牛阿呷首次举办现代时装秀。


“白云间”系列作品共有33套服饰造型,设计灵感来自彝人生活环境中的连绵群山,以及凉山彝族盛行千年的羊毛制品——“擦尔瓦”。“擦尔瓦”是彝语,意为“披毡”,是彝族传统服饰,男女老少都爱穿,终年不离身。阿牛阿呷取材“擦尔瓦”,就是要把在当地最常见的民族元素,融入到现代服饰中。


张帆在发布会上表示:“非遗带头人计划将主要分为‘教育+加速器+社区模块’三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