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方言都是值得被留住
“一脶穷,二脶富
三脶四脶披麻布
......”
还记得小时候
方言是我们口中“老土的话”
而长大后
方言是我们心中不变的情结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
和时间赛跑
抓住正迅速消逝的传统语言文化
我们以“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中的“金华”为例
来了解一下方言是怎么被记录的
金华
金华建制久远,古属越国地,秦入会稽郡。金华古称婺州,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瞥卡之处”得名,三国吴元宝鼎元年(266年)始设东阳郡建置,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和烛烂文化。
金华方言属于吴语金衢片(《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各乡镇之间差异较大,西部多湖、赤松等地与市区话基本一致,东部傅村、孝顺等乡镇则近义乌话。不过各地基本能互相通话。
除了地域差异,年龄差异也非常明显。例如曹宅老派多分尖团,新派则多不分;老派古浊上归阳上,新派则归阴平,此外,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及部分小学生、中学生已成为“无方言族”,只会说普通话。
金东区曹宅村方言分为声韵调、连续调、小称音三个部分,其中,声韵调包括28个字母(包括零声母在内)、50个韵母(包括自成音节的[m][n]在内)和10个单子调。
除了方言知识以外,本书所收文化方言条目内容还分为9大类: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日常活动、婚育嫁娶、节日、说唱表演。
壹 房屋建筑
金华地区的农村大多聚族而居,不少村落以姓氏命名。例如曹宅村、大黄村多姓黄,杜宅多姓杜,等等。
农村常见的传统建筑形式基本上是凹形二层楼的三合院,有五间、七间、九间等不同规模。白墙灰瓦,有照墙,开后门,两厢房互相对称,中间天井。两旁大房和两侧厢房一般以木板为壁,窗多用木雕的方格或花鸟。总体来说,与徽派建筑风格比较接近,但又有自己的特色。
除了私人住宅,公共建筑则有祠堂、凉亭、桥梁、牌坊、碓房、寺庙等。
与建筑相伴的是一套富有地方色彩的生活习俗,如上球,乔迁,建灶等。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居民大多住进了钢筋水泥建造的洋房,老房子则多弃之不用,其中很多年久失修,或自然坍塌,或被人为损毁。因此,现在农村往往呈现这样的格局:村子中间是无人居住或极少有人居住的老房子,村子周边则是近年新建的洋房。这种农村“空心化”成了当地的普遍现象,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贰 服饰
金华地区的居民主要为汉族,其服饰与周边地区4并无明显差异,传统服饰主要为中式衣裤,且以手工制作为主,这些服装的用料都极为普通,大多为蓝色或灰色棉布,甚至有自己织的土布。偶尔有一套缎面、丝绸等考究面料制成的长袍马褂或外衣外裤,那必定是在婚嫁等重要场合才会穿的行头,甚至成为一个家族中共同使用的重要财富。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可以通过商场、网络等途径更方便、更快捷、更自由地挑选自己喜爱的服饰,但偶然看到那些粗布大褂、手工布鞋、花样盘扣时,我们依然能闻到熟悉的家的味道。
叁 饮食
民以食为天,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们把饮食当成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认真严格地操持着。金华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同时种植小麦、玉米、油菜、棉花、番薯等。金华人主食以大米饭为主,面食等为辅,每日习惯吃三餐,农忙季节吃四餐,即在中饭和晚饭之间加一餐“点心”。
千百年来,金华人利用当地种植的食材制作出了许多富们也方色彩的食品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饮食礼俗。同样的食材,多样的做法,金华人创制出的各种美味食物不仅满足了“吃饱”这一基本需求,还逐步走向了“吃好”这一层次。
金华美食不但养育了一方人民,还打造了几张金华的“金名片”,例如“金华火腿、金华酥饼、金华寿生酒”等。其中尤以金华火腿最为着名,是我国具有世界实名都的传统食品之一。
肆 婚育丧葬
金华婚育丧葬等礼仪烦琐,各有一整套程序。
结婚一般有说媒、订婚、迎娶、拜堂、回门等程序。仪式隆重而烦琐。现在婚礼有所改革,如用汽车代替花轿,西装代替唐装,请客也多改在饭店举行了,而且整个过程也比以前简化不少。
关于生育的习俗,远不如婚丧繁复。主要有产前娘家人“、产后向娘家“报生”以及“担满月”、“担得周”。
同中国许多地方一样,金华当地也是逝者为大。丧礼隆重烦琐,且至今保留较好。主要包括送终、移尸、进棺、出殡、烧七等环节。不过金华地区已实行火葬多年,随着殡葬改革的推进,丧葬礼仪也在不断更新和简化。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丛书目录: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澳门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永丰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宜春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苏州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衡山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潮州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怀集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怀集(标话)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江山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金华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井陉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连城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泸溪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清徐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寿县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濉溪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遂昌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藤县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屯溪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杭州
特别推荐:记录方言,透视文化,传承历史,珍藏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