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光临第一时讯!
文化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
元宵节:“闹”元宵 “赏”花灯
  • 第一时讯
  • 2019/2/19
分享到:

“花灯悬闹市,齐唱太平歌。”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会阖家团圆赏月、燃灯、吃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民俗专家表示,元宵节又称灯节,“灯”成为节日最大特色,人们张灯结彩“闹”元宵,火树银花“赏”花灯。“闹”表示热闹、热烈,用“闹”表达灯节,最为生动、形象。每当耀眼的礼花绽放在深邃的苍穹,元宵在瓷碗中漾开小小的波纹——元宵节一过,年就真正画上了句号。


今年元宵节地月距离为全年最近,今年大家如果抬头赏月,将会巧遇“超级月亮”——即近地点的望月(满月),平均14个朔望月(413.4天)出现一次。近地点的满月比远地点的满月直径大14%,视面积大30%,大家不要错过这次有趣的天象哟。


起源


传说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本称“上元”是农民祈求丰收的日子,也是道教的天官诞。人们在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这天是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也在这天祭月和赏月,祈求丰收。


还有说法认为,汉武帝时听从谬忌之说,对于太一神十分虔诚,在甘泉宫修建太一祠坛,无论是伐南越、得天马,甚至冬至也要祭祀太一神,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经过祠坛之上,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唐代元宵节开始兴旺,不仅处处挂灯,还建起灯轮、灯楼和灯树,出现了盛况空前的灯市。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东京汴梁的元宵节,要在皇宫前高搭彩棚和灯山,入夜,画有神话故事和市井百态的灯山大放异彩,御街两廊之下有各种杂技和艺术表演。南宋迁都临安后,元宵节依旧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各色灯具“凡数千百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较汴梁有过之而无不及。宋代还出现了上元节“猜灯谜”活动,供人们灯下沉吟,以遣雅兴。


明清时期,宫廷在紫禁城内放灯,灯节日期也相应延长,后来还增加了“百戏”的内容。


“灯彩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对于营造和渲染喜庆的节日气氛来说,它与春节的爆竹有异曲同工之妙。”罗澍伟说。


罗澍伟表示,随着正月十五“闹”花灯的开始,庆祝新年的狂欢进入高潮,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张灯结彩,灯火通明,车驰马骤,展现出一幅“火树银花不夜天”的风俗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