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 WHO ) 12日发布的数据,目前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 ( 12-35 岁之间 ) 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例如用手机听音乐)是造成风险的主要原因。
在临床工作中,很多医生也都发现听力下降正出现低龄化的趋势,但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这个数据仍然让人震惊。
很多人觉得,听力下降是老年人的问题,其实噪音也是引起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虽然噪音对于听力损害的具体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中,但是,噪音对于内耳毛细胞的损伤,以及对于内耳微环境(包括供血和代谢)所造成的干扰都被证实了。
尽管个体之间对噪声性聋的敏感性有极大差异,但如果长时间内接触足够强度的噪声,几乎每个人的听力都将受损。任何超过85dB(大致相当于汽车在交通繁忙马路上穿梭的声音)的噪声都可能给内耳带来损害。
使用电子设备听音乐、看剧集,长时间的手机通话,摇滚音乐会、足球篮球等体育赛事现场,都是噪音产生的源头。
噪声性听力损伤往往缓慢发展,按照目前的医学发展水平,听神经功能的损害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其治疗效果不佳,所以早期预防意义重大。良好的聆听习惯,可以预防听力损害,也可以阻止或者延缓听力恶化的进程。
如何保护听力?
针对这样的现状,世卫组织同国际电信联盟 ( ITU )共同发布了个人音频设备使用建议准则 ( 简称 WHO-ITU 准则 ) ,建议个人音频设备应包含以下功能:
1、“声音配给”功能:软件通过跟踪用户使用音频设备的音量水平和持续时间,计算相对暴露百分比。
2、个性化配置文件:基于用户聆听习惯的个性化听力配置文件,告知用户他或她的听力有多安全(或有多不安全),并根据这些信息给出行动提示。
3、音量限制选项:限制音量的选项,包括自动音量减少和家长音量控制。
4、常规健康教育:透过个人音响设备及其他娱乐活动,向使用者提供有关安全聆听的资料及指引。
除了倡议里提到的利用技术手段来干预噪音接触外,根据临床经验以及接触患者的情况,我们也总结出以下方法来保护我们的听力:
1、尽量远离噪音源头,如燃放鞭炮、机场、爆破现场等。
2、调小耳机的音量,限制佩戴时间,每次配戴不宜超过半个小时。
3、最好选头戴式耳机,头戴式的耳机对听力的损伤比耳塞式要小。耳塞式耳机直接塞在外耳道中,声波对于鼓膜、听骨链、听神经的刺激更大。
4、长期在嘈杂环境中戴耳机听音乐会导致听力下降,所以尽量不要在嘈杂的环境中戴耳机听音乐,避免高音量对耳朵的伤害。
5、建议双耳轮替接听电话,长时期使用固定侧的耳朵接听电话,也会提高这侧耳听力下降的发生率。
6、需要长期在嘈杂环境中工作的人士,建议佩戴听力防护用品,如配戴防护耳塞和头盔,或缩短暴露噪音时间等。一般防护耳塞应能降低噪音40dB以上。
7、飞机上升或者下降过程中,会有气压的剧烈变化,压力会干扰中耳的功能,此外,机舱内的持续噪音,也会对听力造成一定损害。建议飞行时,咀嚼点东西,如口香糖等,可以缓解中耳的压力,保护中耳结构,也能有效减轻噪音对耳朵造成的伤害。
8、早期发现听力损失。噪音性听力下降的早期表现,往往不是“听不到”而是“高音调“的耳鸣,在安静的环境下会特别明显。有时,疲劳、压力过大、睡眠不足也会有耳鸣的情况,但是如果耳鸣持续存在,则一定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头戴式耳机代替入耳式耳机
最后,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说明你的听力可能已经下降,建议尽早至耳鼻喉科医生处就诊。
1、在嘈杂环境中面对面交谈时无法听清对方的话。
2、自己感觉正常的音量,别人觉得太响。
3、不自觉地提高嗓门,或者被别人说嗓门大。
避免噪音接触,良好的用耳习惯,完善的噪音监测和提醒系统,是防治噪音性耳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