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规定,让“有害APP”再度进入公众视野。不良信息、加重学生负担、变相敛财……种种劣迹的存在,让这次整改受到家长的好评。然而,除了明确规定“教师不得随意向学生推荐使用任何APP”,有害APP背后进校园的利益链条也值得关注。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开展全面排查,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教育部明确指出,有害APP是指那些包含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等内容及链接,或利用抄作业、搞题海、公布成绩排名等应试教育手段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APP。
这不是官方第一次重拳打击有害APP。2018年10月,北京教委即展开学习类APP调查,宁夏教育厅也发通知禁止有害学习类APP。10月26日,全国“扫黄打非”办称,调查证实“互动作业”APP存在大量低俗色情信息,责令其立即停止服务。
学习类有害APP问题层出不穷
如今,学习类APP几乎占据了家长们手机屏幕的“大半个江山”,但市场上这类APP良莠不齐,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图解教育发现,有害APP问题除了集中在教育部明确指出的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之外,还包括诱导收费、收集学生隐私信息、给明星打榜、打赏、网络社交、涉假等诸多方面。
2018年12月,南方都市报曾从主体资质、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游戏广告等内容审核等方面推出30家热门K12在线教育类APP的测评报告。测评发现,被明令禁止的奥数等超纲内容仍可在4家平台上找到;三家APP的社区版块或广告含色情内容。部分测评结果如下图:
由此可见,官方相继重拳打击有害学习类APP绝非无的放矢。
是谁让学习类有害APP泛滥成灾?
学习类有害APP在校园泛滥成灾,有关部门对APP开发、运营监管不力难辞其咎,另一大原因就是部分学校和APP运营商存在利益输送关系。很多APP商家通过赞助项目、给回扣等方式,让学校帮忙推广、引导学生下载使用其软件。
如安徽亳州市某中学,老师推荐家长安装一款名为“好分数”的软件,家长需要登录这款软件才能看到孩子各科分数,若想了解孩子的排名情况或看错题分析,就需要交费。
记者曾调查发现,校园APP通过与学生成绩、评优挂钩而横行校园,霸王条款、信息泄露、广告丛生已成学生“难言之痛”。一些学校甚至还强制推广与校园功能、学生学习都无关的软件,想方设法使之与学生成绩、班级评优挂钩。“学校开大会要求学生使用某个软件,每个人都要注册、发言,并且要把截图发给班委进行登记,不然班级就不能评优。”一位学生对此很无奈,“我们只能在按照要求使用后立即卸载,但这还是给APP制造了一些漂亮的僵尸用户。”
教育部印发的通知强调了“教师不得随意向学生推荐使用任何APP”,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得随意”背后,需要完善的审查机制。要管理有害APP进校园,不能只盯着老师,而是要斩断背后可能存在的相关部门利益、学校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