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光临第一时讯!
文化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
《地球最后的夜晚》过把瘾就死,但文艺片的未来在中国
  • 第一时讯
  • 2019/1/4
分享到:

元旦前后,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引起了巨大的网络质疑,这种质疑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字:骗人。说好的“一吻跨年”,我嘴都撅好了你给我看这么个不知所云的片子?


这种质疑,凝结成了观众用脚投票的决心。从影片票房来看,上映首日(12.31)票房2.4亿,第二天(1.1)1037万,第三天(1.2)170万,断崖三级跳。其中上映次日票房跌幅超过95%,世所罕见。


这部电影的宣发骗人了吗?文艺电影到底有没有挣钱的空间?我们的观众是否一定与文艺片绝缘?一连串的问题,在电影渐渐下映的时候,一一浮出了水面。


一、《地球最后的夜晚》“过把瘾就死”式宣发,是电影“吆喝时代”的无奈之举


“焰火是谁?怎么还能白‘日’?哈哈哈哈”


上一句里边,“日”是动词。这句话是电影《白日焰火》上映时,宣发人员在微博发的众多炒作用语中的一句。低俗不低俗?特别低俗,无比低俗,把片中特别文艺的白天放焰火这个举动,玩成了烂俗谐音梗。


《白日焰火》

但是……这句宣发用语成了日后很多文艺片宣传人员模仿的经典模板。2014年,这部由廖凡、桂纶镁两位文艺气息浓厚(另一种说法就是不太能吸引粉丝购票)的演员担纲,虽然在柏林电影节拿奖,却因为内容灰暗、节奏迟缓、人物阴郁等问题,依旧被业界视作没有“卖相”的影片,最终拿下了一个多亿的票房,大大打破了当时的国产文艺片纪录。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无他,就是宣传到位。宣发人员在电影公映前把各路娱乐记者招来看片,并且反复叮嘱一句话:“千万别说我们这是文艺片!我们这是集凶杀、爱情、悬疑、惊恐、破案等等于一身的商业片。”


以上是由当时参与看片的记者透露的,个别词语可能不准,但大致意思不会有偏差,即不能按文艺片宣传,而要按大俗的凶杀爱情破案片来宣传——因为文艺电影赚不到钱。


《白日焰火》票房成功后,“把文艺片宣传成其他片”成了每一个有票房压力的制片方所必然采用的方案。《地球最后的夜晚》制片方把自己宣传成跨年贺岁片,在抖音等平台上狂打“一吻跨年”的概念,也就顺理成章了。


客观说,《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遭遇断崖式下跌,让人意外的不是第二天的1000万票房,而是第一天的2个多亿票房。把第一天的票房刨去,上映首日1000万,随后逐渐下降,这是正常的文艺片票房走势。第一天能拿下2个多亿票房,实事求是地讲是个特别好的成绩,这其实也证明了宣发方案是奏效的,尽管客观上忽悠甚至欺骗了很多人。


这种只赚一天票房,“过把瘾就死”的玩法,正在成为国产电影宣发的通行法则。2018年的另一部电影《爱情公寓》玩得更过分,它选择了在首映日下午两点首映,而不是正常的首映日零点首映。为什么呢?因为如果零点首映,网络这么发达,通过大半天的口碑发酵,大家在下班的时候已经知道你这片子不靠谱了,那首日票房的“大头”——晚间黄金档票房就无法收割了。下午两点首映,为的就是到晚间黄金档时,恶评的口碑还没传开,赶紧先挣他一晚上钱再说。


也就是说,对于真正的烂片来说,首日票房已经不够忽悠的了,要忽悠首晚票房……至于第二天开始恶评连连,票房断崖下跌,那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地球最后的夜晚》的“骗人”,在目前险恶的“过把瘾就死”式宣发里,还不算最恶劣的。


其实,在影片网罗了汤唯、黄觉、张艾嘉等明星出演,耗资4000-5000万成本拍完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这样的宣发方式。按通常国产片的制作及分账方式,拍摄成本与宣发成本相当,也就是这片子总投资额估计在8000万-1亿左右。而按照国产片分账方式,片方只能拿到票房的1/3左右(其余被院线、电影院等分走)。也就是说,如今2.7亿的总票房,片方可能只是小赚一点,或基本不赚钱。如果不采用“过把瘾就死”的“骗人”方式来宣发,则只有死路一条。


二、文艺片赚钱有多难?史上最牛导演之一黑泽明,差点因为赔钱而自杀


1971年12月22日,61岁的日本导演黑泽明在东京松原家的浴室里用单面刀刃剃刀自杀,颈部留下5处伤口,左腕10处,右腕6处,共计21处刀伤。


好在,自杀没成功,否则我们就看不到后来的《影子武士》、《乱》、《梦》等载入史册的牛片了。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的导演之一,黑泽明这次自杀,主要原因是拍电影赔了钱。


1960-1970这十年,正是电视在日本开始普及的时候。而对照黑泽明本人,则是他的电影从卖座转向赔钱的分水岭。1960-62,连续三年里,黑泽明拍了三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懒汉睡夫》、《用心棒》和《椿三十郎》。这三部电影放到黑泽明身上,并不能算很出色,然而却是他在经济上收益最大的一段时间。


然而,事业顶峰的背后潜藏着危机。1963年,日本全年观影人数滑落到5年前的一半以下,简单说,就是大家都看电视去了,不爱看电影了。在1965年拍完《红胡子》之后,黑泽明和他的电影公司陷入停滞,最后不得不孤注一掷——抵押掉房子,筹集资金拍摄新片《电车狂》。


这部《电车狂》是个啥样的电影呢?三个字可以概括:特!别!丧!


影片的主要场景是一个贫民窟,主要人物都是社会边缘人:以为自己是电车司机,每天在空地上假装开车的弱智男孩;每天喝得烂醉的苦工;被老婆严重伤害,终日不发一言的中年男子;每天去饭馆要饭,但总幻想住在城堡,家里有游泳池的乞丐父子……


这样一部明显没有“卖相”的电影,不出意外地遭遇了票房滑铁卢。之后,他陷入了抑郁之中,直到给了自己21刀。


黑泽明自杀未遂,后来又活了20多年,拍了六部影片,算是个happy ending了。但其他人,结局就没那么好了。


三、毕赣“前辈”贝拉·塔尔:因预算超支逼死过制片人,如今已经不拍片了


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里,最为少数影迷津津乐道,也最为多数观众莫名其妙的,是其中那个60分钟的3D长镜头。为了拍好这个镜头,导演毕赣把制作周期一拖再拖,制作费用一涨再涨,本来预算2000万的影片,最后花了四五千万才拍完,这也逼迫了片方采用所谓骗人式的宣发。


像毕赣这样热衷长镜头,经常要大幅追加预算才能拍完电影的导演,其实早已有之。比如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


贝拉·塔尔,一个文艺青年提起来顶礼膜拜,文艺圈外完全不为人知的名字。他在电影圈最出名的事有两个,跟毕赣一模一样,一个是爱拍长镜头,还有一个就是花钱没把门的。毕赣只是电影最后有一个长镜头,前70分钟还是正常电影的镜头剪切。而贝拉·塔尔的电影,从头到尾都是长镜头。


他的《伦敦来的男人》全长135分钟,却只有30个镜头(有的影迷数的是29个,可能数着数着睡着了漏了一个),平均一个镜头四分多钟。要知道,普通电影平均下来,一个镜头也就是10秒到20秒,那些好莱坞大片的平均单个镜头时间会更短,越短才越能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气氛。


单个镜头长,意味着每个镜头都要精雕细琢,反复排练走位,也就意味着可能工期长,投资高。《伦敦来的男人》拍摄于2005年,初始预算为500万欧元,是由法国着名艺术电影制片人、欧洲电影学院2004-2005年度主席恩伯特·巴尚主要投资的。因为欣赏贝拉·塔尔的才华,巴尚为了投资这部影片,几乎堵上了全部身家。


而在影片刚拍摄了大概30分钟素材时,总投资就已经花掉了一半。这意味着,要想正常拍完,就要大量追加投资,而此时的巴尚已经无力再投资了。加上他之前就患有抑郁症,多重打击之下,2005年2月10日,巴尚在巴黎办公室中自缢身亡。


导演太任性,真的会死人的!


在几番周折制作完《伦敦来的男人》后,贝拉·塔尔又拍摄了一部电影《都灵之马》,随后在2011年宣布息影。官方理由是“我没有理由再去制造关于我们语言或情感的拷贝了”,但渐渐没人敢投资他的电影,也肯定是原因之一。


四、文艺片不赚钱是世界难题,而中国是最有可能改变这一切的国家


由黑泽明、贝拉·塔尔的例子可知,文艺片不赚钱,这不光是中国导演的困境,全世界都一样。没有任何一国的影迷是天然喜欢文艺片的,就算艺术院线很完善的法国,看文艺片也终归是少数人的娱乐。


如果展望未来,有一天文艺电影真的能赚到钱了,不靠“骗人”营销就能自负盈亏,有结余投入再生产,形成良性循环的话,那这个场景会在哪儿出现呢?


我个人的观点是,只有中国才能让这个场景变为现实。也就是说,如果未来有一天,文艺片能赚钱,那只会在中国。


原因有三:


1. 中国电影市场的盘子太大,没有任何一国能比。


2006-2017中国电影票房,从26亿增长到559亿。2018年最新数字为609亿

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总额突破600亿人民币,预计与北美票房相差不大(北美票房是美国+加拿大合计的),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全球票房第一。除了中美外,世界电影票房第三到第八的日本、英国、印度、韩国、法国、德国,加在一起也没有中国的票房多。这样大的盘子,给了各类电影以生存的空间,其中就包括文艺片。


银幕数量的增长,比票房增长更为迅速

2. 不要低估影迷的成长速度。


三年前你敢信《我不是药神》能有30亿票房吗?全片称得上明星的演员只有徐峥一个,类型也不是徐峥最拿手的喜剧,全片让人哭的地方比让人笑的地方还多,一个特效镜头都没有,导演还是个第一次指导长片的菜鸟。


这样一部影片,放到三年前,票房能不能有三亿都说不好。2015年,最火的影片是《夏洛特烦恼》、《煎饼侠》和徐峥自己的《港囧》这样纯纯的喜剧片,以及《捉妖记》、《寻龙诀》这种恨不得特效镜头贯穿始终的“大片”。那时的电影投资者,还不敢投《我不是药神》这样纯靠情节、人物推进的剧情片。



《我不是药神》

而仅仅三年后,局面已经大不相同。《我不是药神》按类型分的话,其实算不折不扣的文艺片,只是它不是《地球最后的夜晚》那样的“抽象”文艺片,而是“现实”文艺片,观众相对好接受一点。三年间,观众已经从只接受喜剧片、特效片“进化”到接受现实型文艺片,再过几年,说不准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抽象型文艺片了。


3. 网络的发达,支付的便捷,让口碑更易成为票房的助推器。


中国电影院相比美国电影院,收入差距最大的一块是什么?是周边产品以及饮料、爆米花什么的。这主要是消费习惯和支付方式造成的。美国影院大都是传统的到店购票方式,观众一般会提早一点到影院,排队购票,在影片开始前等一会儿,买点吃的喝的什么的。而中国观众呢?由于手机支付太方便,我们多数是购票App下单,提前五分钟甚至卡点到影院,二维码换票后直接进影厅,影院的爆米花自然就少卖了很多。


这种购票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影片口碑所起作用的差异。美国观众通常是到了电影院再决定我看点什么,这时,那些财大气粗的大制片厂会在影院布置很多广告,无形中会影响观众的购票方向;而中国观众由于要在网上买票,所以观影之前,通常会去豆瓣、猫眼这类网站上看看影片评分,去网上搜搜影片评价,挑那种很多人夸的片子去看。所以,当他到影院时,已经决定好看什么片子,并且已经买好了票,影院里的广告通常对他们不起作用了。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时不时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爆款”,就是那些看上去怎么也不会有很高票房的电影,却在口碑的推动下,获得了制片方都不敢想的好票房,比如2017年的《战狼2》、《前任3》、《二十二》,2018年的《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超时空同居》等。很多影片即使宣发预算有限,也依然可以凭借良好的口碑而获得长线的票房收益。


纪录片《二十二》纯靠口碑卖了1.7亿票房

一句话,在发达的网络+便捷的支付下,好电影和烂电影都会被放大,只要质量好,口碑自然能把票房托起来。


结语:


《地球最后的夜晚》在2018年12月31日上映时,片方可能也预见到了,这是他们票房最后的夜晚,过了那一夜,批评声会把他们吞噬。这也是每一次“过把瘾就死”式宣发的共同结局。客观讲,这部影片质量并不差,选择这种宣传方式,是资本压力下的无奈之举。也许,它只是生错了年代,如果晚出现几年,也许通过正常的宣发,甚至不靠宣发,而靠网友的口碑,就可以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我坚信,文艺电影的未来在中国,而且只可能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