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高陵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小张为买彩票,在贷款平台借巨额资金。母亲卖菜挣的钱全给他还了贷款,还借了二三十万外债…小张本来想着家人还一些,自己上班了慢慢再还一些,结果利滚利,最后自己都记不得债务的具体数额了。
又一个家庭因为网贷要支离破碎了。这条新闻让我想起了二个月以前看到另一条新闻,1月29日凌晨,来自湖北天门的25岁的研究生罗正宇,在武汉市江岸区上海路一家小旅社自缢。家人从其遗物手机信息中,发现了其支付宝仅余0.71元,13个手机网贷“App”,共欠下5万多元债务。
近年来,互联网借贷平台瞄准了学生群体,以P2P贷款平台、校园分期购物平台和电商平台的分期付款等形式慢慢渗透入校园,宁静的象牙塔成为网络借贷平台争夺的地盘。借贷方式花样百出,从一开始的简单打欠条到后来的“裸贷”、“裸条”,而随之上演的是越来越多因无力偿还校园贷走投无路的自杀惨剧。
或许比贷款本身的高利率更令人恐怖的,是一些网贷平台的催款方式。若按正常的法律程序,对于不能按期还款的借款者,放贷者只能到法院起诉,胜诉之后再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从而追回全部或部分欠款,不会威胁到借款者的人身自由和安全,更不存在让大学生的父母代为偿还、让大学生毕不了业等问题。
但实际上,一些公司采取的催款方式,往往是各种骚扰、胁迫、跟踪、盯梢、非法拘禁甚至包括某些更加极端的手段,迫使借款者不得不东奔西走举新债还旧债,从而极大地威胁借款者的人身自由和安全。而种种暴力逼债的方式,已经超出合法经营的范围而有涉黑犯罪之嫌。
据说在有的高校,桌面椅背、学校公告栏也基本被网贷广告侵占。在小广告狂轰烂炸下,涉世不深的大学生难免“树欲静而风不止”。网贷广告是怎么溜进校园的,没人清理吗?没人教授大学生如何防范充满诱惑的网贷风险、树立正确消费观吗?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学生的金融教育,有责任和义务维护校园金融生态保持正常。
校园网贷看中的是大学生旺盛的购买能力,却忽略了他们有限的资金来源。购买能力与资金来源的严重不匹配,极易引发盲目攀比,面子消费。校园网贷原则上只发放小额贷款,但无节制的利益驱动,使得网贷公司有贷就放,一副“你想死,我送你一程”的姿态,反正最后有你父母买单,我怕什么呢?校园网贷诱导学生恶意消费,故意放宽贷款条件,甚至只要随便借个学生证就可以放贷,校园网贷管理几乎到了失控、失序的状态。
最该为这起自杀负责的则是网贷监管缺失。现在涌现出不少网贷平台,信贷公司在其上纷纷以“零首付”“无抵押”“免担保”等卖点招揽业务,“1分钟申请,10分钟审核,1天放款”等广告语十分诱人。互联网金融的跨业性、专业性都亟需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但这一机构目前并不存在,P2P网贷目前更是无法可依。没有法定的、明确的监管主体,就极易出现无人监管的问题,各权力部门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不对P2P进行管理,一旦出现问题各家都有理由撇清关系。行业在缺乏监管的野蛮生长阶段也就必然地存在费率不透明、授信额度过高、风控松懈但催收严酷等信贷行为,而这些又在校园网贷平台中体现地格外明显。
急于贷款的学生只在意眼前容易到手的贷款,很少考虑偿还问题,贷款平台也不加选择地向学生放贷,不少学生在偿还债务时拆了东墙补西墙,陷入“连环贷”——再借一家平台补上家的亏空,如此反复的利滚利最终可能造成巨额欠款。此前大学生郑旭便是因无法偿还共计58.95万元的巨额钱款而选择了自杀,而其冒用同学信息借的贷款因公安部门不予立案又成了这些人新的负担。
最可恨的是那些把自杀的责任全归咎于大学生的媒体或个人,女生在外跑步遇害你们谴责该女生不应该夜晚去跑步,不会自我保护,号召女性都学会防狼术。女性在公共场合被猥亵,你们怪该女子不该穿着太暴露太性感。从没有想过,要创造一个让人人更安全的环境。当森林里处处都是陷井之时,我们要怪小动物不该因为贪吃而外出觅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