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遭遇性侵害,是一个虽然沉重但不应避而不谈的话题。当我们的孩子尚不能自主抵抗外部的侵害,就需要成年人给予更多的保护。
每一桩未成年人被性侵害的事件背后,需要社会的共同关注,但对于受到伤害的孩子来说,家长的态度和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家长对于未成年子女的“性安全”保护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希望所有孩子都不会受到伤害,但当不幸发生,如何避免“二次伤害”,是所有爱孩子的人们需要学习的一门课。
作者:樊秀娣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校智库管理与研究中心研究员)
事件回顾
据扬子晚报网10月9日消息,有网友在微博发文称,乐清英华学校小学老师郑某多次猥亵女学生,并且威胁孩子不许告知家长,而学生向生活老师哭诉并希望通过其打电话通知家长时,却被生活老师制止。此后,郑某猥亵女学生的行为更变本加厉,在上课时间摸学生私密处,课间时间经常让学生坐他腿上摸屁股,课后还留孩子一个人在教室进行猥亵。
该网友表示,希望能够让郑某得到严惩,不再祸害更多的孩子,并在文末张贴了疑似与家长之间的聊天记录,以及涉嫌猥亵学生的老师对家长的道歉短信,道歉短信中,涉事老师多次对家长说自己是“身处异地他乡的打工仔”“跪求高抬贵手”“跪谢”。目前该老师已经于10月8日被乐清市公安局柳市分局带走调查。
警方就该事件发布的情况通报
上述事件真相还有待国家司法部门给出权威结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案件频发,中国也不例外。
依据我国法律,“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加害者以权威、暴力、金钱或甜言蜜语,引诱胁迫未成年人与其发生性关系,并在性方面造成对受害人的伤害的行为。此类性关系的活动包括:猥亵、乱伦、强暴、性交易、媒介卖淫等等。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受侵害者可能是女性,也可能是男性。
为未成年人筑起“性安全”的保护网,需要国家司法部门依法严厉打击一切对未成年人下手的违法犯罪分子,需要幼儿园、中小学校等特殊部门堵上一切不法分子可能伺机向未成年人下手的“漏洞”,还需要对未成年人开展防御“性侵害”的各类教育活动等等。总之,“性侵害”未成年人其性质极其恶劣,对未成年人身心伤害极其严重,需要引起政府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视。
在防范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各项工作中,还有一个极其重要却并未被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那就是:亟需指导家长正确认识和做好对未成年子女的“性安全”保护工作(简称“性安保”)。家长在未成年子女“性安保”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家长要发挥良好作用还需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性安保”观念、态度和方式方法。
家长在未成年子女“性安保”中的独特作用。
家长对未成年子女的“性安保”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因为:
(一)家长在主客观上对未成年子女的“性安保”最能恪尽职守
有一个基本点需要明确,那就是未成年人以其心智和体格的发展水平,还不足以抵抗外部的“性侵害”,所以就遭遇到“性侵害”的未成年人,尤其是低龄儿童,无须承担过失责任。基于这样的前提,社会不该对遭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感到不满和失望,而是要帮助未成年人尽快从“性侵害”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然而,客观上,由于国人对未成年人“性侵害”认知的局限、陈腐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性侵害”分子所在单位对问题的遮掩或庇护,很多时候未成年人的实际权益难以得到及时而有效的保护。为此,家长作为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主观上其对子女“性安保”问题的重视无人能及,客观上因与儿女一起生活,也是最有机会了解到子女“性安保”问题上的“蛛丝马迹”。
(二)家长对未成年子女的“性安保”需要智慧和勇气两者兼备
由于“性侵害”行为的隐蔽性、未成年儿童认知的局限性,还有性侵害问题的敏感性等,家长要行使好为未成年子女“性安保”职责,光拥有一颗关爱之心还不够,更要具备一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规则和处理问题的技术技能。
家长要懂得,未成年人性成熟水平因人而异,总体性意识较为模糊,他们对“性侵害”的理解很多时候来自于外部的反映,“性侵害”问题带给他们的伤害很大部分也来自于外部施加的影响。因而在此类问题上,家长如能处理得当,就能够把未成年子女从“性侵害”中“悄无痕迹”地解脱出来,反之,则会让子女陷于可怕的心理阴影中,甚至一辈子都无法摆脱。对“性侵害”中的未成年人而言,事发后的心理“折磨”,往往比“性侵害”行为本身对其身心伤害影响更大。
家长在未成年子女“性安保”中的必要策略。
家长对未成年子女的“性安保”不能仅凭经验或靠感觉,以下几个策略至关重要:
(一)声形互动的教育策略
是指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性安全”自我保护教育时,不能只是口头说教,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操练遇到非正常情况时应有的反应动作。过多严厉的说教可能会造成孩子内心的恐惧,而让孩子活动起来则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力量感。这种训练方式对于低年龄的儿童尤为重要,能使他们在“性安全”受到胁迫时本能地做出自我保护反应,不至于因紧张害怕或似懂非懂而“顺从”他人。
家长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要明确告诉孩子哪些动作是不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现在有一种称作“内衣原则”的指导教育形象生动,可以借鉴。父母要明确告知孩子,如果有人想要对你做不正常的动作,你要第一时间跑开或呼叫,能到安全的地方你就是一个勇敢而聪明的好孩子。后面你还要马上把情况告诉父母,这种事情绝对不是你的错,我们大人会处理好的。相信有这样的父母作为子女的坚强后盾,孩子们在面对问题时,就能够表现出足够的机智和勇敢,而不会因为害怕父母的责备而变得软弱、被动。
(二)以面带点的询问策略
是指家长要通过和孩子较宽泛的交流,让孩子自己说出关键的内容。家长了解未成年子女在非自己视野范围内的“性安全”情况十分必要,然而,家长要获得准确、完整的信息,除了要具备相当的耐心外,还要有问话的技巧。如,家长不能直接问子女,今天有人碰了你的某某地方了吗?这样提问就会造成孩子的紧张,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真的有人碰了,孩子因为害怕,他(她)会说没有。这是因为孩子从家长的语音、语调或语态里,会隐约感到这是一件不好的事,他(她)会因为害怕而本能地回避。
如果性侵害者是孩子幼儿园、学校的老师,他(她)很可能会不敢或不愿去面对而不说实话;另一种情况是并没有人故意去碰触他(她),但孩子因为紧张,也会记忆模糊而点头承认。这样制造的“冤假错案”,会无端给他人和家庭平添许多烦恼,造成不良后果。
所以家长应该这样问孩子:你们老师或叔叔、阿姨是怎样和你相处的?如家长感觉有点问题,对低年龄孩子可以接着说:我们做个游戏,我扮演你,你扮演你们的老师或叔叔、阿姨,你照着他们样来照顾我。对年龄大点的孩子可以这样说:你照着他们的样做给我看看。总之,家长要在轻松、友好的氛围下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三)转移注意的化解策略
是指家长要通过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把孩子从“性侵害”的形象记忆中拉出来,直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最终遗忘。如果家长在询问中真的发现存在“性侵害”问题,家长绝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惊慌失措、生气发怒、灰心绝望。
家长要明白,问题虽然严重,但未成年孩子是无辜的,自己作为子女“性安保”的主要责任人,此时一定要坚强而有担当。如果是低年龄孩子就陪着讲讲故事、看看图、玩玩游戏,如果是年龄大点的孩子就邀其一起外出购物、逛书店或看电影,总之,要想方设法淡化孩子与“性侵害”严重后果的心理联结。
不是说家长不能教育孩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而是指家长在事发当时的情境下,如果情绪反应过大,会让孩子产生我被“性侵害”过了、我已和从前不一样了的心理认知。
所以,家长要切记,既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得过于紧张,也不能过分“讨好”孩子。前者家长的恐慌可能会极度加强孩子对“性侵害”严重后果的心理联结,孩子会认为自己这辈子完了,由此背上难以卸下的沉重心理负担;后者家长的补偿心理,也可能会造成孩子以为只要自己在这方面“吃亏”了,爸爸妈妈就会加倍来疼爱我的认知错觉,这种心理暗示也会造成孩子难以割断对“性侵害”的心理联结。
(四)避开孩子的交涉策略
是指家长在为孩子维权时要有保护孩子免受“二次伤害”的意识。家长安抚好孩子后,需要背着孩子在第一时间内为孩子寻求事实真相,确保未成年人“性安全”的社会环境。为什么一定要背着孩子?是因为如果让孩子参与进家长与相关部门人员的纷争中,这样的外部信息会加深孩子对“性侵害”的紧张和担忧,争吵得越激烈或者父母情绪越愤怒,孩子越可能会以为自己犯了“错”,他(她)会为自己给大家添了“麻烦”而内疚、痛苦。
同理,如果事发场所在幼儿园、中小学校,家长还要果断拒绝园、校及司法机关人员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盘问。因为对未成年人一次次的问询,很可能会加深孩子对过往事情的恐惧印象,同时国家公职人员出于公务需要或职业习性,在与孩子沟通时,往往神情严肃、话语简短,这可能会让“未经过大世面”的孩子感到委屈和受伤。
客观上,如果未成年人“性侵害”事发在幼儿园、中小学校内,性侵害者也是幼儿园、中小学校的成员,家长要想严惩侵害者的主张很可能会面临各种阻碍,为此,家长在依法维权的同时,还要讲究谋略,要密切关注事发前后孩子所处环境氛围的变化,要让园、校的相关人员做出保护孩子隐私的承诺。
结论
家长对未成年子女“性安保”的宗旨是保证孩子“性环境”安全,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此,家长对未成年子女的各项“性安保”工作,要遵守这样的基本原则:在促使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和严惩“性侵害”分子这两者中,家长应该把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作为家长的首要职责。而严惩“性侵害”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分子,这首先应是国家法律和政府机关的责任。
家长要为未成年子女撑起“性安全”的保护伞。一来家长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和能力。一个有胆识的家长,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和信心支柱;二来家长在履行为未成年子女“性安保”职责时,要记得自己的言行时候影响着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所以遇事要讲究策略和章法,切不可因一时气急而乱了方寸,否则有可能造成孩子和家庭终身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