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光临第一时讯!
文化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
冯至译里尔克诗:我看见你从未爱过的肢体,头一次在这爱情的夜里
  • 第一时讯
  • 2018/9/5
分享到:

秋天来了大家想读什么诗呢?带着这样的疑问闭目感受了一下,每年落叶的季节,果然还是会想起里尔克的《秋日》啊~“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这两句诗就像四季的轮转一样,恒久而常新。


想找更多里尔克的诗来读,手头却只有《冯至全集》里收录的几首,《爱的歌曲》《总是一再地……》此前读过,在这里也给大家推荐这两首名作。引起岛君兴趣的是一首名为“Pietà”的诗,也许大家对这个外文单词感到陌生,在意大利语中它有“悲悯”的意思,艺术史上有一件着名的雕塑作品,米开朗琪罗的《圣母怜子》便是以Pietà为名。



Pietà, Michelangelo


然而里尔克的这首《Pietà》,写的并非圣母马利亚的故事,而是抹大拉的马利亚对耶稣的爱。在圣经故事里,抹大拉的马利亚被形容为耶稣在世间最亲密的信仰伴侣,她用忏悔的眼泪为耶稣洗脚,用密软的黑发来把它们擦干;在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行刑的日日夜夜里哀哭祈祷喂他喝水;耶稣死后她进入停尸的墓穴预备亲自为其用油脂净身,却意外发现耶稣死而复活……不同的文献众说纷纭,但是大家不用担心,即使缺乏相关的宗教历史知识,我们依然能“读懂”这首诗——从情感的层面,感受到女方浓烈的、带有占有欲的爱,在为死去的耶稣净身之时,“我二人放着异彩沉沦”,正是这宗教故事里世俗、赤裸、超越阶层生死的爱欲,打动了我。


里尔克的诗里总带有死亡的气息,并在受死亡吸引和抗衡的过程中,迸发出对短暂生命的赞美,以无望的诗,无望的爱。这便是我在冯至的译文里读到的里尔克,“但是那死亡和奇诡,/ 你怎样担当,怎样承受?——我赞美。”(《啊,诗人,你说,你做什么……》)是诗赋予诗人力量,迎接命运的来临。接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那颗永恒的诗歌灵魂,仿佛仍在秋天的夜空中闪耀,从未消失。


秋日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


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


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迫使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1902 巴黎



Mary Magdalene and Jesus, Fra Angelico



detail


Pietà*


耶稣,我又看见你的双足,


当年一个青年的双足,


我战兢兢脱下鞋来洗濯;


它们在我的头发里迷惑,


像荆棘丛中一只白色的野兽。


我看见你从未爱过的肢体


头一次在这爱情的夜里。


我们从来还不曾躺在一起,


现在只是被人惊奇,监视。


可是看啊,你的手都已撕裂;——


爱人,不是我咬的,不是我。


你心房洞开,人们能够走入:


这本应该只是我的入口。


现在你疲倦了,你疲倦的嘴


无意于吻我苦痛的嘴——


啊,耶稣,何曾有过我们的时辰?


我二人放射着异彩沉沦。


1906 巴黎


* 在西方雕刻绘画中表现耶稣死后他的母亲马利亚十分悲痛的情景,叫做Pietà(Pietà是意大利语,有悲悯、虔诚的含义)。这类作品中有时除马利亚和已死的耶稣外,还有其他的人,其中最常见的是马利亚·马格达雷娜(中文《新约》译为“抹大拉的马利亚”)。这首诗写的是马利亚·马格达雷娜对耶稣的热爱。——译者注


一个妇女的命运


像是国外在猎场上拿起来


一个酒杯,任何一个酒杯倾饮,——


又像是随后那酒杯的主人


把它放开,收藏,好似它并不存在;


命运也焦渴,也许有时拿动


一个女人在它的口边喝,


随即一个渺小的生活,


怕损坏了她,再也不使用,


放她在小心翼翼的玻璃橱,


在橱内有它许多的珍贵


(或是那些算是珍贵的事物。)


她生疏地在那里像被人借去


简直变成了衰老,盲聩,


再也不珍贵,也永不稀奇。


1906 巴黎


爱的歌曲


我怎么能制止我的灵魂,让它


不向你的灵魂接触?我怎能让它


越过你向着其他的事物?


啊,我多么愿意把它安放


在阴暗的任何一个遗忘处,


在一个生疏的寂静的地方,


那里不再波动,如果你的深心波动。


可是一切啊,凡是触动你的和我的,


好像拉琴弓把我们拉在一起,


从两根弦里发出“一个”声响。


我们被拉在什么样的乐器上?


什么样的琴手把我们握在手里?


啊,甜美的歌曲。


1907 卡卜里


总是一再地……


总是一再地,虽然我们认识爱的风景,


认识教堂小墓场刻着它哀悼的名姓,


还有山谷尽头沉默可怕的峡谷;


我们总是一再地两个人走出去


走到古老的树下,我们总是一再地


仰对着天空,卧在花丛里。


1914



Orpheus and Eurydice, Edward Poynter


奥尔弗斯*


只有谁在阴影内


也曾奏起琴声,


他才能以感应


传送无穷的赞美。


只有谁曾伴着死者


尝过他们的罂粟,


那最微妙的音素


他再也不会失落。


倒影在池塘里


也许常模糊不清:


记住这形象。


在阴阳交错的境域


有些声音才能


永久而和畅。


1922 米索


* 奥尔弗斯(Orpheus)是古希腊传说中的歌手,他的歌唱和琴声能感化木石禽兽。阴间的女神也被他的音乐感动,允许他死去的妻子重返人间,但约定在回到人世的图中,奥尔弗斯不许回顾他的妻子。奥尔弗斯没有遵守诺言,半路上回头看了看他的妻子。因此他的妻子被护送他们的使者又带到阴间去了。——译者注


纵使这世界转变……


纵使这世界转变


云体一般地迅速,


一切完成的事件


归根都回到太古。


超乎转变和前进之上,


你歌曲前的歌音


更广阔更自由地飘扬,


神弹他的琴。


苦难没有认清,


爱也没有学成,


远远在死乡的事物


没有揭开了面幕。


惟有大地上的歌声


在颂扬,在庆祝。


1922 米索


啊,诗人,你说,你做什么……


啊,诗人,你说,你做什么?——我赞美。


但是那死亡和奇诡


你怎样担当,怎样承受?——我赞美。


但是那无名的、失名的事物,


诗人,你到底怎样呼唤?——我赞美。


你何处得的权力,在每样衣冠内,


在每个面具下都是真实?——我赞美。


怎么狂暴和寂静都像风雷


与星光似的认识你?——因为我赞美。


1921. 米索


(冯至译)


* 选自《冯至全集 第九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奥地利现代诗人。生于布拉格,曾广泛旅行欧洲各国,一度担任罗丹的秘书。除诗集、散文集和书信集外,里尔克还译有大量英、法、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