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光临第一时讯!
文化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
梵高无比崇拜为其割耳的艺术家究竟是谁?
  • 第一时讯
  • 2018/9/4
分享到:

“我是野蛮人,也是小孩;我立于深渊旁,却不掉入其中。”


高更,这位《月亮与六便士》的人物原型,后印象派大师,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当然这影响并非仅是观众所熟知的梵高艺术上的良师密友,他更是象征主义艺术运动的先驱,同时他的艺术观念对野兽派、纳比派都至关重要。


大多传闻最广的是,梵高割耳或许与这位艺术家有关,却不曾知梵高对于这位比自己年长5岁的艺术家无比的崇拜与尊敬之情;以至于两人不欢而散后对梵高的影响十分沉重。


高更去世时虽没有多少名气,但他深知自己是位伟大的艺术家,年轻时他当过海员,航行全球,加入过海军,后从事证劵行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使得当他爱上绘画后能够有经济收入购买莫奈、毕沙罗、塞尚等印象主义的画作;那时巴黎的画家大多都是相互熟知的,高更也结识众多好友,毕沙罗、德加、梵高等人,年轻时他喜爱在户外作画,时常也去卢浮宫里,那里有高更欣赏的拉斐尔与安格尔等人的着作;去找梵高前两年,他曾在布列塔尼半岛作画,梵高热切地期盼着好友的到来,但短短数月两人不欢而散,梵高割耳那日便是高更离开小镇的时候。离开后,他在法国政府的资助下来到南太平洋塔希提岛创作,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的创作灵感,完成自己最好的作品。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高更(1897)



The Yellow Christ



Mahana No Atua


1898年,由于病痛的不堪折磨,高更曾企图自尽,却未成功。此前1897年底,他画出自己最为着名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这幅画作是高更失去女儿后对于人生仿佛梦醒后的表达,画中分为三部分;这是塔希提的美丽世界,这里有阳光、河流、大海和天空。


右边:


三位女性与一位婴儿代表着 “我们从哪里来”


中间:


两位正在进行谈论女性,她们旁边有位背对着我们的人在举手观看着,向前,这位采果子的人,手中的这颗果子或许是颗诱惑的禁果,又或许采摘果子的动作是高更向我们传递有关生命或人类的暗语。


左边:


摘果子的人左边,有位孩子在吃着水果,她的不远处有一尊看着这一切正在发生的崇拜像。一位妇人,她灰白的头发、毫无血色的面容都在告知我们她即将死去,同时与右侧的婴儿形成对比;她身旁那位思考的少女面前的鸟的形象是高更对于死后灵魂的一种表达。


这一连的三个部分由右至左,由出生的婴儿至青春的思考,最后面对死亡,完整的表述了人生所经历的过程。


此后,高更的色彩与线条更加的夸张,1903年,他曾因抗议教会与殖民地当局虐待土着人而被判刑3个月以及1000法郎,但还未入狱便去世了。


自传体里高更表示 : “我逃避了一切人为的和常规戒律的东西。在这里我进入了真实,与自然融为一体。在文明的疾病之后,这一新世界的生活是回归健康。”


这位在原始民族身上找到灵感的艺术家,他的创作保留着土着、日本浮世绘以及彩色玻璃画的痕迹,他不拘于印象主义以及新印象主义的局限,他主张创作高于生活,像他告诫梵高时所说那样,“用头脑作画!” 这位十足个性的艺术家一直坚持着自己对于艺术的见解与认知,他为艺术的世界增添更多可能,他是艺术史中不可多得的绝美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