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下午2点,着名作家梁鸿、评论家孟繁华、作家及评论家张新颖和毛尖在作家书店齐聚一堂,以“迁徙的我们”为主题,围绕“梁庄”系列展开了一场深入而精彩的文学对谈。
(自左至右:张新颖、毛尖、梁鸿、孟繁华)
孟繁华在一开始提出了报告文学和非虚构文学的差异性——报告文学更注重主观性,非虚构文学更突出客观性。作家梁鸿通过“梁庄”系列,用非虚构的方式把中国乡村当下的生存状况真实地呈现、表达出来,她用非常独到的眼光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乡村中国,在客观描述中隐含了问题意识。孟繁华对梁鸿的写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既是一位学者教授,又是一位拥有创作能力的作家。
(自左至右:张新颖、毛尖、梁鸿、孟繁华)
张新颖谈起自己对梁鸿的印象,他认为:梁鸿有巨大的能量、胃口、行动力和贪婪的“野心”。她带着自身的血肉经验、经历,回过头去看自己来的地方,看自己的的父老乡亲。 “梁庄”系列里包含了作者非常复杂的感情。在阅读梁鸿的文章的时候,张新颖既感到了内容上的震撼,又为梁鸿感到喜悦:因为她在文章中找到了生命和自我,她把自己的能量发挥了出来。张新颖认为梁鸿依旧拥有巨大的能量,不知道梁鸿下一步会冲到哪里去。
毛尖将梁鸿评价为一位“斜杠中年”——因为她有一望无穷的野心,单一的领域无法囊括她。同样,她的作品“梁庄”系列也是一个“斜杠文本”:一方面,“梁庄”系列定义了什么是非虚构;另一方面,文本中又有很多文学性的东西——“梁庄”系列中的细节描写太漂亮了,有时看“梁庄”系列会想到萧红,萧红写到家乡的时候也会展现出这种强有力的属于作家的虚构能力
在谈到自己的作品时,梁鸿承认:有时自己会感到特别沮丧,感到自己词不达意,没有办法展开自己想要展开的内容,有很多障碍无法越过:障碍之一是她还没有办法对她所面对的生活、时代有游刃有余的表述。写作是不断试图去突破障碍,又被反弹回来的过程。但她很庆幸自己花了几年时间写下了“梁庄”系列:当她在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真实生命的时候,那种内心真正的疼痛是虚构小说所不能取代的。生活带给人的灾难和痛苦是永远无法摆脱的,生活能给人的教育很多,选取这种方式写作,会带来很大的滋养。
孟繁华:“非虚构本身也是虚构,真正的非虚构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一旦进入讲述就进入虚构,历史也一样。我们读书看到历史,我们看到的不是历史,而是历史学家的历史。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到《伊利亚特》:‘如果当作历史,里面充满了虚构;如果当作虚构,里面充满了历史。’‘梁庄’系列本身也是虚构作品,说它是非虚构是因为它更注重客观性,但一个作家书写的文本怎么可能是非虚构的呢?”
在文学对谈时,四位老师各抒己见、见解独到;在提问环节,面对热情观众抛出的问题,老师们耐心地一一予以解答,金句频出。现场一次又一次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活动结束后,热情高涨的书迷们意犹未尽地在作家书店购买了梁鸿老师的作品,签售队伍蜿蜒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