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世界卫生组织宪章》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卫生日”,希望引起世界各国对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视,推动各国人民关心和改善卫生状况,提高健康水平。
2018年是世界卫生组织成立70周年,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全民健康覆盖: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旨在促进“人人享有健康”目标的实现。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渐提高,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2017年我国18岁以上居民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10.9%。糖尿病是我国慢性病防治和管理的重点疾病之一。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糖尿病防治工作目标和措施,并从2009年开始将糖尿病患者管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包括健康教育、患者筛查、随方评估、年度健康体检和分类干预等内容。还通过加强糖尿病的分级诊疗,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管理情况。糖尿病的素养包括个人获取和理解糖尿病相关的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包括掌握基本知识和理念、掌握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掌握糖尿病的基本技能。
为了解我国网民的糖尿病素养,马博士健康团与腾讯网联合设计和实施了本次调查。截至4月6日12:00,共有3480名网友参与了此次调查。下面就来一起看一下这次调查的结果。
来看看都有谁参与了调查?参与调查网民中有72.5%为女性、27.5%为男性;有31.0%的网民年龄集中在30-40岁之间,其余年龄段依次是:26.6%为40-50岁,18.2%为50-60岁, 16.8%为18-30岁,7.0%为60岁及以上,18岁以下的网民较少。在职业分布上,参与调查的前5位的职业是财务/审计人员(16.5%)、行政/后勤人员(16.0%)、文职/办事人员(13.6%)、管理人员(10.7%)和专业人士(如会计师、律师、建筑师、医护人员或记者等)(8.9%)。
对于“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有58.8%的网民正确选出了糖尿病的所有典型症状:“吃的多、喝水多、尿的多、体重减轻”。有15.3%的网民认为只有“体重减轻”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还有9.1%的网民表示“不知道”。
知识点: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可能已经长期存在高血糖的现象,应及时去医院进行体检。但事实上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初期并没有出现以上的典型症状,而更可能会出现疲劳、乏力、视物模糊、伤口久治不愈等症状,甚至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出现。应定期进行体检,关注血糖健康。
关于“判断糖尿病的依据”有54.4%的网民给出了正确答案,即通过“三多一少”症状结合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或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均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知识点:以上诊断标准采用WHO(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标准,临床上一般使用空腹血糖结合OGTT后2小时血糖共同诊断糖尿病。很多人虽然没有达到诊断标准,但已经出现了血糖调节受损的现象,处于糖尿病发病的前期,这部分人群如果不加以生活方式的调控将极易进展为糖尿病。根据201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我国已经有近一半人口处于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达到6.1-7.0mmol/L而OGTT后2小时血糖正常(小于7.8mmol/L)即可视为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正常(小于7.0mmol/L)而OGTT后2小时血糖偏高(7.8-11.1mmol/L)即可视为糖耐量减低。这两种情况均属于糖尿病前期的表现,应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避免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关于“可能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的行为”29.4%的网民认为病从口入,选择了“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有22.6%的网民则认为生命在于运动,选择了“身体活动不足”。此外,选择“吸烟”、“酗酒”、“长期精神高度紧张”的网民分别占14.3%、16.8%和15.7%,还有1.3%的网民表示“不知道”。
知识点:吃的全谷物太少、精制粮食过多,加工肉类、红肉及含糖饮料摄入增加等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是我国糖尿病增加的首要原因。身体活动不足也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成人每周应该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坚持日常身体活动,尽量减少久坐的时间。另外,吸烟、酗酒都可能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吸烟和酗酒还会导致糖尿病的加重和病情进展。长期精神紧张导致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代谢紊乱容易诱发糖尿病的发生。为了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以上这些行为在生活中均应加以避免和纠正。
关于“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25.0%的网民认识到了糖尿病具有遗传性,选择了“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者”;24.4%的网民则认为“胖”是疾病的根源,选择了“肥胖者”;20.4%的网民认为身体活动不足也可能导致糖尿病,选择了“常年不参加身体活动者”。网民对糖尿病和高血压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略有不足,只有13.17%的网民选择“高血压患者”。还有15.5%的网民选择了“曾经患过妊娠糖尿病或生产过巨大儿的女性”,1.6%的网民表示“不知道”。
知识点:成年人中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龄大于等于40岁、存在血糖调节异常、超重或肥胖、久坐的生活方式、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患有2型糖尿病,曾患妊娠糖尿病或有巨大儿(出生体重大于等于4kg)的生产史、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患者、有一过性固醇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药物治疗患者。高危人群应当更加注意糖尿病的防控,定期体检以进行糖尿病的筛查。
关于“糖尿病的防治措施”有22.2%的网民认为应当“合理饮食”,有20.1%的网民认为需要“充足的身体活动”,还有17.5%的网民选择 “学习掌握糖尿病防控知识和技能”,17.2%的网民认为需要“日常血糖监测”。只有15.9%的网民选择 “规范的药物治疗”,有6.5%的网民选择“心理治疗”,还有0.7%的网民表示“不知道”。
知识点: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和糖尿病教育并称为糖尿病防治的“五驾马车”,是糖尿病防治的五个关键方面,近年来对糖尿病人的心理支持和社会适应也作为一项重要的防治内容。
关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稳定时,是否有必要继续服药”,有76.5%的网民选择了“是”,有13.8%的网民选择了“否”,还有9.7%的网民表示“不知道”。
知识点: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对于部分疾病程度较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能够起到控制血糖达标的效果,但是当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达标时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许多人对于糖尿病用药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症状减轻就不需继续服药。其实糖尿病的治疗方案选择需要听从医师指导,不宜自行停药或换药,否则会加重病程的进展。
关于“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的饮食习惯”有71.0%的网民选择了正确答案“多吃高能量的食品”,此外还有3.5%的网民表示“不知道”。
知识点:糖尿病饮食的目标是达到或维持目标体重、保持均衡营养的膳食、达到并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减轻胰岛素的抵抗、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应保持均衡、多样的饮食,控制适宜的能量摄入,多吃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保持充足的蔬菜摄入和适宜的蛋白质摄入。血糖生成指数(GI)是用来衡量某种食物升高血糖的能力的指标,是糖尿病人选择食物的重要依据。将高GI的食物替换为低、中GI的食物有利于减少糖尿病人的血糖波动,改善血糖控制效果。
关于“低血糖生成指数的水果”,本次调查中只有34.3%的网民亮出“火眼金睛”做出了正确判断,认为“草莓”的GI值低于西瓜、大枣和芒果。
知识点:水果中樱桃、柚子、火龙果、鲜桃、草莓、蓝莓等属于GI较低的水果,更适合糖友吃。
关于“糖尿病有几种类型”,70.4%的网民选择了正确答案“1型、2型、妊娠糖尿病、其他特异型糖尿病”,有15.8%的网友认为糖尿病只有1型、2型两种,还有多达12.4%的网友表示“不知道”。
知识点:糖尿病可以根据病因分为4大类,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主要特征是胰岛β细胞的数量减少导致胰岛素量分泌显着下降。2型糖尿病的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量的相对减少。但是近年来我国儿童和青少年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不断增加,值得关注。
关于“糖尿病控制不佳可能导致的危害”,网民对眼部并发症“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了解最多(23.5%),其次是大血管并发症“心脑血管并发症”(21.2%)和“下肢坏疽”(19.8%)。17.2%的网民选择了肾脏并发症“尿毒症”,16.6%的网民选择了神经病变“手脚麻木”,还有1.6%的网民表示“不知道”。
知识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微血管并发症如肾脏病变、眼底病变以及神经病变如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需要提前预防、尽早发现、尽早控制。
对于“糖尿病人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健康长寿”,有25.5%的网民表示“非常赞成”,有44.3%的网民表示“赞成”,有25.2%的网民表示“不好说”,表示“不赞成”和“非常不赞成”的网民较少,仅占4.5%和0.5%。
知识点:其实,糖尿病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健康长寿。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控制血糖,完全可以延迟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享受健康的人生。
糖尿病给人民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掌握一定的糖尿病知识和技能,关注自身的血糖健康,将有利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