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光临第一时讯!
文化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
女儿眼中的张伯驹:不当旅长投身金融,为保护国宝卖掉李莲英大宅
  • 第一时讯
  • 2018/8/4
分享到:

他是“民国四公子”之一,却少有纨绔之气;他曾投身军界,却因政局黑暗而回归文人之身;他被母亲视作十足的“败家子”,却被同人誉为“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他把毕生心血倾注于保护中华文明、中国艺术之中,却在动乱年代被屡屡错待。




根据女儿张传彩的回忆,父亲年轻时曾在袁世凯的模范团学习,二十岁毕业后,相继在吴佩孚、张作霖部任职,升至旅长。第二次直奉战争后,他对军阀混战的局面彻底失望,从此放弃行伍仕途,协助祖父打理银行,任盐业银行常务董事,投身于金融事业。


在张传彩的记忆中,父亲对收藏用功颇深,他喜爱字画,看什么东西都是过目不忘。书架上的书,只要父亲看过,放在哪个架子上、第几行、第几本,父亲都能记住。他从三十岁时开始收藏书画,买字画、艺术品时从不讨价还价。母亲也相信父亲的眼力和水平,只要是书画、文化上的事情,母亲是相当配合父亲的。




年轻时的张伯驹和夫人潘素


家里的经济,父亲一点也不过问,钱有与没有,都是母亲在掌握。不过,家里并不是老有钱,没钱时也要去借。在张传彩的记忆里,父亲的收藏品大部分都放在银行里,没有放在家中。父亲很重视文物,书中所列部分为宫藏珍品,对于流失的文物,他想办法凑钱也要把珍贵的文物买回。


当年《游春图》流失到琉璃厂的一个老板手上,父亲认为,私人不宜收藏这样珍贵的书画,应归故宫博物院。但当时故宫不予理会,父亲不想让国宝流失海外,最终决定出钱购买。苦于家中钱不够,父亲只好忍痛将大拐棒胡同的房子即李莲英大宅出售,换得二百二十两黄金,再加上母亲典卖首饰换来的二十两黄金,才将《游春图》收下。




隋 展子虔《游春图》局部


张传彩眼中的父亲视书画如生命,更甚于生命。 1941年春,父亲在上班时遭人绑架,绑匪索价三百万元伪币赎金。实际上,绑匪的目的就是要敲诈他收藏的名墨书画。父亲说,要我的命可以,但是我的书画不能动。如此僵持了近八个月,后来母亲四处筹措了四十根金条,才将父亲赎出,书画则一张未动,保存得完好无缺。


在北平解放前,父亲一度要带全家人移民去美国,后来因担心收藏的这些伟大的文化遗产流出境外,又听说党有组织有纪律,所以最终选择留下了。




老年后的张伯驹和夫人潘素


1956年,新中国第一次发行公债,文化部动员父亲等文化人士购买公债,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父母商量后决定将一百多件收藏多年的珍贵书画藏品捐献给国家,让大众共享文化珍品。其中,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画,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则是国内现存的最古老的一件名人墨迹,这些都尤为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灿烂辉煌。




西晋 陆机《平复帖》


如今,《平复帖》和《游春图》等书画已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张传彩回忆说当时国家给了3万元奖金,父亲坚持不收,说是无偿捐献,不能拿钱,怕沾上“卖画”之嫌。后经郑振铎一再劝说,告诉他这不是卖画款,只是对他这种行为的一种奖励,父亲才把钱收了下来,并拿去买了公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