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牟县人文路跨贾鲁河大桥因通车四个月后出现局部路面损毁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7月25日,大河网从大桥承建方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中牟项目部了解到,路面破损的原因已经找到,正在进行维修,桥梁质量安全不受任何影响。
据了解,人文路跨贾鲁河大桥为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连接中牟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共布置18根斜拉索,斜塔形式及高度在国内外均为罕见,宽度为同类型桥梁亚洲之最,施工难度和对施工工艺的要求在省内也属首例。该工程于2015年3月23日开工,2018年3月20日正式通车。
今年6月15日,施工单位人员发现大桥路面部分出现沥青推移、破损的问题。中牟县委、县政府接到报告后,高度重视,于16日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并组织河南省道路材料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关专家进行勘察会诊。
经现场勘察,并仔细查看设计图等技术资料,专家们一致认为大桥整体结构安全,无质量问题。出现沥青推移、油面破损问题的原因是该大桥为双索面无背索独塔斜拉桥,施工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钢桥面铺装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因昼夜温差较大,正交异性的钢桥面板柔度大,产生温差变形,铺装层局部易出现应力集中,产生剪切破坏。铺装层是在上坡路段,高温天气下钢桥面沥青铺装层容易发生剪切推移破坏。
“钢桥面铺装一直是桥梁建设的难点与重点,在桥梁管养过程中也是难点。要求具备足够的技术储备,而省内没有施工先例。”中牟项目部经理李克涛介绍说,这种破损的专业术语叫做沥青推移,桥面的沥青厚度为8厘米,铺装在钢箱梁上,由于近期天气持续高温辐射,沥青自身更容易吸收热量,导致油面变软。通行中的车辆在上下坡阶段产生应力集中,就会使软化的沥青发生推移,这种在钢箱梁上铺装沥青的方法目前在国内还不多见。
李克涛表示,“发现问题后我们积极联系国内和省内的权威专家做技术指导,制定维修方案,优化原材料性能,使之远高于设计标准,在施工中严控施工时间、温度,提前了解施工时段天气状况,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各工序衔接紧密。目前,大桥东半幅已按照新技术修复完毕。”
据悉,自人文路跨贾鲁河大桥通车后,由于西侧的万三路(107国道)和东侧的广惠街施工使大桥车流量增大。记者在现场观察发现,一分钟内通过大桥的车辆达40辆,小轿车、大巴车、农用车,以及水泥罐车、混凝土车、大货车川流不息。
“本次出现的问题仅限于钢箱梁段桥面沥青混凝土面层,对桥体安全没有任何影响。”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研究院河南分公司专家陈大根说,路面损坏问题出现后,及时在原钢桥铺装层设计的基础上,对材料参数进行优化,提高现场控制标准,雨雾天气严禁施工,在现有温度条件下确保25天养护期限,可有效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陈大根介绍,沥青是怕水怕热的,高温环境、雨水集中、超过荷载,都会对路面造成损坏。整修办法就是把乳化沥青换成环氧沥青,严格按照专家组给出的时间点和温度控制施工,提高沥青的热熔点,杜绝沥青推移现象再次发生。
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工作组王万锋介绍说,中牟县人文路跨贾鲁河大桥于2018年4月21日通过了动静载试验检测,桥梁主体结构安全;2017年11月7日桥面沥青混凝土变更履行了评审、变更手续,沥青混凝土配合比齐全;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取样检验程序完善,资料齐全,程序符合要求。目前,大桥西半幅道路正在整修中,预计9月1日整修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