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会晤。尽管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称不会对会晤有太高期待,但毕竟这是两位领导人的首次正式会晤,还是给外界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双普会”的地点选择颇费周折,最后敲定了历史上在美俄(苏)之间立场相对中立的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芬兰虽不是北约成员国,但仍是欧盟一员。这一选择更充分说明美、俄、欧这三者间的微妙关系,而这次特朗普欧洲行恐怕只会让三边关系更加复杂。
欧俄关系恶化实际早于美俄此轮关系下滑。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欧俄关系降至冰点。欧洲认为,俄罗斯以武力手段“改变战后欧洲边界”的行为已突破底线,旋即联合美国对俄罗斯发动经济制裁,其消极影响持续至今。
2016年特朗普成功当选似乎让美俄关系出现“变数”。特朗普自竞选起就多次对普京及俄罗斯示好,表示与俄罗斯缓和关系对美国没有坏处,美国已做好准备与俄罗斯携手解决一些全球性议题。特朗普甚至在执政之初暗示,可以考虑部分解除对俄制裁。
然而,由于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掣肘,“通俄门”调查延续至今,去年年中美国国会收回总统解除对俄制裁的权力,美国舆论针对特朗普与俄关系“穷追猛打”,美俄关系非但未见转圜,反而陷入“螺旋式下滑”的泥潭。
在这一背景下,欧洲扮演了左右矛盾的角色。对于欧洲而言,美俄过度接近不符合欧洲安全利益,过度对抗则不符合欧洲经济利益。特朗普执政之初,由于担心美国“越顶”欧洲与俄罗斯快速缓和、“出卖”欧洲利益、达成损害欧洲的“大交易”,欧洲不断喊话特朗普,要求其对俄强硬并在北约集体防务上承担应尽责任。本次特朗普出访将与普京会晤作为压轴,同样让欧洲“心慌慌”,担心特朗普最后见到的人成为左右美国政策最重要的人。
欧洲盟友仍然希望通过各种美欧间的传统外交机制束缚特朗普对俄政策空间。在这次北约峰会上,美国最终与盟友达成《布鲁塞尔峰会宣言》及《跨大西洋安全与团结共同宣言》两份宣言,深入协调对俄立场,再次谴责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的非法行为”,声称将团结一致应对俄罗斯“威胁”,给欧洲盟友吃下一颗定心丸。
不过,一旦美俄关系过度紧张,欧洲也会担心自己的经济利益遭受打击。去年美国国会出台包含针对俄罗斯制裁的法案后,殃及与俄罗斯在铁路、金融、航运、矿业以及重要能源项目方面有合作的欧盟企业,欧盟便立即向美国喊话,扬言将采取报复措施。
不难看出,在美欧俄三边关系中,美国仍是最重要的“施动者”,其政策调整和走向决定了美俄、美欧两组双边关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调节了欧俄之间的关系,而在发展对欧或对俄关系时则较少考虑第三方。
欧、俄则相对被动,其关系发展对三边关系影响有限,对美政策也缺乏足够的战略主动性,很难将三边关系真正推动为具有战略意义的三角关系。在当前特朗普对欧政策“急转直下”、对俄政策“欲调未调”的情况下,各方均未明确自身在三边中的战略定位,导致这一组关系只会变得愈加复杂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