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亮点在于照亮生活。
我对世界有兴趣,有善意。
我认为作家对世界来说,首先是一个感受者,是表达者,是世界的情人。
——王蒙
王蒙,铁凝眼中的“高龄少男”,却自诩为爱“撒着欢儿”写作的“隔壁老王”。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新书《经典三读》,让我们和王蒙老师一起读孔子、老庄、李商隐、《红楼梦》。
《经典三读》
王蒙谈孔子与老庄的思想
李商隐的诗作
《红楼梦》诸公案
1.孔子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首先,我要说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中国现在喜欢说的话就是“梦”,是我们的“梦”。孔子恰恰是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
按照尼采的说法更有意思,他说,“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他永远要追寻自己的理想,这“不可救药”的意思就是你没法把他拉回来,用西方的习惯说法就是“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即使受到极大的挫折,他也还是乐观。
这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不能够中断自己的理想,“如果他被扔出了天堂”,到了地狱,他还在想“如何把地狱变得理想”。
2.孝与不孝,看你脸上的模样
在“礼”的推行上,孔子十分重视面容表情,提出“色难”命题。他这个“色”跟我们当代的性色无关,与性爱无关,他说的“色”就是面,面色上必须好。他说过,勤俭供养父母、赡养父母不算孝。
他说你养一只小动物,你也可以这样养。所以,看孝与不孝,看你脸上的模样。你见了父母,脸上没有爱心,一副不耐烦的样子,一副怕父母给你找麻烦的样子,那算什么孝?(孔子太有意思了,他给你说这些。)你必须微笑恭谨,这才算是懂得孝顺父母!
3.如果没有孔孟老庄,我们现在还怎么说话啊
《道德经》中有些话像经典,像经文,有些话像谶语,有些话像卦辞,像爻辞。我们越读老子,越会感受到汉语汉子跟我们更加亲近。
如果没有孔孟老庄,我们现在还怎么说话啊。而且这些东西不仅是一种道理,也是一种文学语言。比如“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段话是一个文体。
我们一提到老子,立刻就想到《老子》第一章这一段话。这段话的文体,如果翻译成白话文的话,意思比这个原文要清楚,但是却失去了文学性,也不好背诵。
4.如果那个时候有网络的话,《庄子》要有四千万字
老庄那个时期的书写得比较简单,那时候是刻在竹子上的,如果那个时候有网络的话,《老子》起码要八百万字,《庄子》有四千万字。所以老子的很多话只是点到为止。
5.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让你觉得这么亲和,虽然它抽象地说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一切都是泡影,一切都要毁灭,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但是一进入具体的场面,一切又都是那么可爱。
好像世界上无论什么事,都可以从《红楼梦》里找出来比照一下,特别有参照价值。这种参照有时候你会觉得匪夷所思,因为一方面人间的各种事是不断变化的、变动不居的,另一方面其中又有一些不变的东西。
《红楼梦》讲的很多事情都合乎事体情理。事体指本体,情理指逻辑。人的职业可以变,比如说经商、从政、教学、读书还是务农,是可以变化的,但是有些事体、情理是不变的,比如说人应该真诚待人,应该精益求精,应该敬业,这些事体、情理是不变的。《红楼梦》给人一种百科全书的感觉,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感觉。
【以上摘自《经典三谈》】
特别推荐:
1.《诗酒趁年华》
着名作家王蒙的13篇读书与写作之道
读阅历,读社会,读世界
读春夏秋冬,读荣辱盛衰,读悲欢离合
“全民阅读”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名家谈读书,书香社会你我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