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写过一首诗: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
有病不求药大概是真的有病,无聊才读书估计十有八九的人都是如此。如果有小伙伴要说出去玩,那必定马上就手倦抛书,追随而去。
人读书也有一种机缘,小的时候如果要缘好。一下子读进一本与自己性情相符的书,会养成一种口味。也不要太多太滥一两本就好了。因为这个时候读书象庙里哑和尚撞钟,一杵是一杵,声音受用一生。
不过呢,读书这种事情,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有人会说,人经历的多了自然懂得多,为何要读书? 两个故事告诉你。
◆◆◆
1
初识董卿还是在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大气温婉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她连续主持了十三年春晚,直到主持策划《朗读者》台上的妙语如珠不仅让观众再次认识到她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自己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次高峰。
董卿今天的成就,让人望其项背,但也绝不是一朝而就的。
从小父亲就跟董卿说:“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书”。
这让董卿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她的卧室里没有电视,也不会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入卧室,睡前阅读是她必做的一件事。
一次采访中,董卿谈道:“ 假如我几天不读书,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都不洗澡那样难受。”
所以,即便工作再忙,直到今天,她还是会保持每天一小时的阅读时间。
她说:“ 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能够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
◆◆◆
2
白岩松在人生低谷的时候,闭门啃了几年的书,积累了丰富的人生厚度。
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这本随笔娓娓道来的讲述了他从刚上大学,到踏入社会,10年起起伏伏岁月的经历和对人生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