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光临第一时讯!
财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财经 | 财经
人民币连跌后破6.6,这次“底部”在哪里?
  • 第一时讯
  • 2018/7/2
分享到:

6月27日(上周四),人民币对美元跌破6.6大关,此后跌势仍未停止。4月以来,快速上攻的美元引发新兴市场货币大跌,此前一直稳如泰山的人民币近期终于出现“补跌”。


内外因素都造成了人民币下挫。其实,今年几乎所有机构都出现了误判——年初机构多数看空美元,对于美元/人民币的全年预测多在6.2~6.45,但由于美国经济的强劲程度大大超出市场预期,而欧元区经济大幅低于预期,贸易摩擦持续发酵,且中国5月经济数据出现放缓,这也导致人民币从5月下旬起出现快速“补跌”。国有大行的外汇交易员在同笔者交流时也提到,近期不少企业开始加速购汇,而且近期人民币贬值原因主要是市场交易贡献,中间价下调只是次要因素,预计美元对人民币在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上升的动能。


其实,这一轮新兴市场货币的贬值潮先从高波动性货币开始,例如阿根廷比索、土耳其里拉、俄罗斯卢布、巴西雷亚尔,而像新加坡元、马来西亚林吉特、韩元、人民币这类经常账户顺差较大的国家货币波动性相对较低,但近期风险开始外溢。


不过,过度的担忧也不必。机构普遍认为,根据中国的经济基本面、经常账户顺差的条件、资本账户存在管控,人民币并不存在像其他新兴市场货币大跌的基础,而且央行对于大行的管理能力在上一轮贬值阶段中也有目共睹,且市场对于汇率波动也会逐步习以为常,加之离岸做空炒家到了一定时候并不敢轻易与央妈对赌。眼下,机构对全年美元/人民币的预测区间是6.45至6.8。

人民币加速“补跌”


截至北京时间6月27日收盘,在岸人民币对美元连跌五日,收创2017年12月19日以来新低,报6.5950,较上日官方收盘价跌390点,较上日夜盘收盘跌165点;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报6.6113,短短10个交易日之内,离岸人民币贬值近1.5%,为2016年以来最长连跌纪录。而美元指数报94.46,较年内最低点的88.2大涨近7%。



内因和外因共同主导了这波人民币快速贬值,除了企业可能出现集中购汇的现象,也可能出现伺机做空人民币的玩家。


外因来看,美元走强是主因之一,而之所以美元走强速度如此之快,是因为多数机构年初看跌美元的仓位集中,一旦倒戈,会导致巨量敞口的清理,加剧市场波动。


年初,全球经济同步增长,使得市场认为其他货币比美元更具吸引力,即使美国经济仍表现良好。然而,过了几个月后,市场发现美国经济增长实在是太强了。


某外资基金经理也对笔者提及自己对市场的误判。“机构都大大低估了税改对美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实时数据显示企业扩大资本支出的意愿超出预期,美国企业第一季度业绩亮眼,标普500指数公司盈利较去年同期增长近25%,预计这一势头还不会消退。”


目前,美国失业率为3.8%,创18年来新低,机构预计美国二季度的GDP增长率将介于3%至3.5%之间。


同时,欧元和欧元区经济的意外走弱加剧了美元看涨。去年欧元对美元暴涨超10%,今年数据显示欧元区制造业大幅走弱,叠加意大利政治风险,做多欧元的敞口也出现集中清理。6月14日,欧洲央行更是意外将加息时间推后,称“明年夏天前不会加息”,这导致欧元/美元暴跌至1.15心理关口附近,加剧了美元涨幅。


正是从6月15日开始,人民币跌势开启。当日人民币中间价下调344点报6.4306,为逾四个月最大降幅。此外,贸易摩擦的持续发酵也影响了市场情绪,市场担忧这或导致中国贸易顺差减少,不利于人民币。


就内因而言,5月中国经济数据出现了放缓的迹象。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当月同比仅增长8.5%,创下了2003年非典以来的最低纪录;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同样下滑,前5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仅6.1%,比前4月累计增速下滑0.9个百分点。如果计算单月,则5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3.8%。


此外,6月24日,中国央行宣布定向降准,为今年以来第三次,且中国在美联储6月加息后并未“跟随加息”。中美经济周期分化之下,两国10年期国债利率中枢一下一上,进而导致中美利差不断收窄。2018年以来,中美利差已从年初140个基点以上收窄至目前的不到70个基点。



新兴市场货币惨得多


其实,人民币的情况与其他新兴市场货币比起来,只能说小巫见大巫。


年初到今年5月初,阿根廷比索就跌了15%,土耳其里拉跌10%,俄罗斯卢布下跌7.8%,巴西雷亚尔、印度卢比等都有比较大的跌幅,这个情况跟2013年到2015年的状况非常相似,当时也是俄罗斯、巴西、土耳其这些国家货币有非常明显的跌幅,而这一态势此后有所加剧。


这些货币之所以波动性这么强、跌势如此凶猛,这与其经济的脆弱性也息息相关。


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加杠杆的趋势持续。新兴市场的债务占GDP比重在2008年时约100%,去年第三季接近190%。如果债务上升,但是国内的储蓄不足,就会导致经常项目赤字,这就意味着必须要从海外借入更多的资金,那么这些资金就会成为外债。历史上多次的新兴市场危机都表明外债不断增多可能造成螺旋效应。


也就是说如果借的外债越多,一旦本国的经济出现不稳,本国货币会贬值,但是外债一般都是以美元计价,本币贬值之后以美元计价的债务会越来越多,这就会形成一个螺旋叠加效应,对本国的经济、汇率和债务都造成致命的影响。


而且,机构普遍预计,在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尚未消除、市场波动性较大的背景下,这种态势短期内可能还难以逆转。


人民币存“安全底线”


当然,与新兴市场相比,人民币尽管近期急跌,但仍然是有足够的底气。上一轮贬值中,各界其实都已经见到了人民币的“底”,这一次的“底”也并不可能是“无底洞”。


工银国际近期就提及,今年三季度或为美元高位运行的阶段性尾声:一方面,贸易摩擦引致的人民币贬值压力有望在近期被消化,之后将渐次缓解;另一方面,今年9月,美联储加息次数的“三四之争”将尘埃落定,若9月加息则意味着年内四次基本靴子落地,反之则更是将削弱美元进一步反弹的动能。随着美元指数可能在高位震荡后重回下行通道,四季度人民币汇率或迎来反转。基于此,我们判断,2018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中枢将稳定在6.3-6.4的位置,但双向波动的区间会加大,年内有望在6.2-6.7之间。


其实,在新兴市场货币当中,像马来西亚林吉特、人民币、新加坡元的波动率向来较低,今年的表现比较稳定,这些国家一般都拥有经常项目顺差比较高的特点。


就外债来看,2017年末,中国外币外债余额等值1.1万亿美元,负债率为14%,偿债率为7%,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为35%,上述指标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外债风险总体可控。同时,人民币资本账户未完全开放,这是有力的安全阀。


就中美利差而言,中国国债和美国国债的利差是人民币的安全垫。利差在收窄,不过目前名义利差仍有70个基点左右。相比中国央行行长易纲说过的“比较舒服”的90个基点仅略有收窄。


近期也有外资基金经理对笔者提及,其认为人民币会在6.67见底,中国增长的态势比2016年更好,而且中国央行的决策也更为主动。2016年在人民币贬值压力爆棚之时,央行也主动干预离岸市场,通过收紧流动性、抬升离岸人民币Hibor(香港同业拆借利率)来提升做空人民币炒家的投机成本,现在一般空头并不敢和央妈对着干。


只是,现在人民币的强弱程度并没有到央妈可承受的下限,希望汇率波动更趋于市场化的央妈并不希望过多干预,毕竟人民币对美元目前只是抹去了年初的涨幅而已。


此外,也有基金经理认为,美元很可能会遇到上行的阻力,部分机构甚至开始清理部分美元敞口。由于如今美国和欧洲之间的经济意外指数已经处于极值,甚至超出了2011年欧债危机的水平,因此要使得欧元出现反转,并不是一件难事,而欧元则是决定美元和新兴市场货币的另一个关键。眼下,欧元也正处于筑底阶段,同时不排除部分新兴市场货币会在情绪企稳后出现反弹。


在2018年这个投资难度极大、波动性极强的年份,最重要的不是你看到了什么、预见到了什么,而是要去思索那些你想不到的、看不到的,往往机会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