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美国出尔反尔,突然打破之前与中国达成的贸易战“停战协议”,宣布将继续对从中国进口、价值500亿美元的“重大工业技术产品”,徵收25%的惩罚性关税,并於6月15日发布了加徵关税的商品清单。这是美国发出的一个重要信号,标志美国对华政策有倾向性调整。
视中国为头号竞争对手
随着中国的实力日益逼近美国,美国焦虑有加,危机感加深,打压和遏制中国的战略紧迫性空前增强。在美国人眼里,“中国每天都在变得更加强大”,“中国正在挤占一度被美国占领的最高位置”,认为“如果不对中国经济挑战和军事挑战予以关注,我们(美国)最终可能会发现一个地位在我们之上的国家”(美国克莱尔蒙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马克.赫尔普林语)。
正是在此背景下,特朗普上台後,为保持美国第一的优势地位,把中国作为头号竞争对手,“全面竞争”已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二战後的历史表明,美国对於“老二”这个角色向来是格外的“关照”,苏联也好,日本也好,不管双方的制度是否相同,它都决不放过,而对於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冷战思维严重的美国更不相信中国会走和平发展之路,它正把过去政治、外交、军事方面对付苏联的做法,和经济、贸易、技术、金融方面敲打日本的招数,全都使出来对付中国。不仅加剧贸易摩擦,而且不断蚕食一个中国原则,在安全领域步步紧迫,挑衅中国核心利益。
美国对华关系的任何缓和都是暂时的、策略的,今後,一波又一波地打压中国是必定的、战略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中美关系是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崛起大国的结构性矛盾,是不可妥协的,中国自然是威胁,双方的博弈不存在双赢。要麽中国如同当年的苏联和日本败下阵来,要麽美国是第二个英国,交出世界领导权。眼下,这场结构性矛盾已经摊牌了,从发展前景看,竞争会非常全面,非常激烈。
中美关系生变,是今天和未来几年最大的考验,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对举措,但这又是国家发展进程中无法避免的,我们躲不过,只能保持战略定力,勇敢面对。有利的安全和发展环境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要靠积极有效的斗争才能争取到。困难是很大的,但我们的决心绝不动摇,我们的努力绝不放弃,这才是保持定力。
我们不想搞对抗,也不惧怕对抗,不惧任何困难,不回避斗争,积极回击挑战。我们有制度优势,制度条件决定了中国的稳定和承受能力远远超出美国,迎接挑战的回旋馀地远远大於美国。
国家经济安全如同国家领土主权一样重要,这应是中国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重要内容。且不说特朗普此次挑起中美贸易战的深层意图,其直接目的在於以中美贸易严重失衡迫使中国进一步对美开放市场。对此,我们要守住底线,尤其是对美国施压最甚、风险最大的金融、保险、服务领域,要严格把关,做到开放有度、有序、有利。扩大开放是我们对外政策的总基调,但开放不能动摇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基础,不会听凭别人指手画脚,任何人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国家利益的苦果。
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美国来施压,未必是坏事,要变压力为动力,倒逼改革提速。要兑现加入WTO的承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确立市场经济地位。要调整中国经济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改变长期以来高端技术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核心技术受制於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中兴问题实质上暴露出的是整个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软肋”。没有自身核心技术支撑的制造业,无论看上去多麽强大,都有自身的死穴。
要培育和壮大自己国内的消费市场,改变长期对美“出口依赖”的局面。我们有庞大内需市场,就是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带来的市场涉及7、8亿人口,对於自身和对於世界产生的需求动力源都是巨大的增长潜力。
中美关系要服务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首先,要稳紮稳打,固本强基,把国内的事搞好。对美国,该谈则谈,该斗则斗,该合作则合作,该周旋则周旋。美国挑起贸易战,不打不行。雨下地固,不打不成交。打一打,也许可能打出中美关系一片新天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