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光临第一时讯!
教育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育 | 教育
家有“胆小鬼”?原来恐惧的源头是它们仨
  • 第一时讯
  • 2018/6/8
分享到:

你有没有遇到过特别胆小的孩子?他们似乎比同龄人更敏感谨慎,晚上睡觉不愿关灯、下雨打雷会惊慌失措,尤其是进入陌生的环境,即使有爸爸妈妈在身边依旧感觉不安定。

  其实据研究显示,胆子小的孩子发生意外的几率更少,甚至学习成绩还会更好。但在通常的价值观里,胆小却是一个负面的标签,甚至会被冠以“胆小鬼”的称号取笑。


  恐惧是怎么形成的呢?

  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些惧怕的事情,尤其是在孩童时期,对外界的伤害还没有足够强大的抵抗能力。胆小对于孩子来说很正常,可如果害怕的事物越来越多、害怕的情形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生活、而且发展成心理健康问题的话,爸爸妈妈们就不得不需要重视起来啦。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孩子天然害怕三件事情:


  1. 突然发生的巨大声响,比如打雷或者家里墙壁上的东西突然掉下来发出的声音


  2. 身体突然失去平衡,比如突然掉到一个洞里


  3. 对他们身体的创伤,比如被老师或家长体罚、同学的欺凌


  最为关键的是,当这三件事任一个发生,伴随着A事件(A与三者均不相关),则很有可能孩子也会对A产生连带的恐惧。


  着名小兔子实验就阐释了这个道理:心理学家让小婴儿看着原本他并不惧怕的小兔子,然后突然在婴儿身后敲击出很大的声音。这样的情况反复出现多次以后,婴儿就会开始恐惧兔子,看到兔子就害怕或者大哭起来。其实他们怕的并非是兔子本身,而是莫名的巨头声响,只不过是在意识上把二者关联了起来,所以再遇到兔子会感到害怕。


  爸爸妈妈们该如何帮助家里的“胆小鬼”勇敢起来呢?


  比如孩子怕黑,晚上睡觉从不允许关灯,其实是他们对黑暗里会发生什么未知的恐惧,缺乏安全感。家长可以先和他们沟通,告诉他们爸爸妈妈就在隔壁房间,如果遇到情况只要他/她呼叫,会第一时间出现,保障他们的安全。然后睡前将房门打开,试着每天关上一点,并尝试逐步将卧室的光线调暗,这样就可以循序渐进的帮助他们克服对黑暗的恐惧。